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明与创新》2004,(3):26-26
据路透社华盛顿1月28日报道,科学家说,他们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并预言它将帮助人类做出下一代超导体,以用于发电和提高火车的工作效率等多种用途。  相似文献   

2.
奇云 《今日科苑》2005,(12):18-18,17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过去,人们只知道物质有三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20世纪中期,科学家确认物质第四态.即“等离子体态”。1995年.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首次创造出物质的第五态.即“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2004年1月29日,这个联合研究小组又宣布,他们创造出物质的第六种形态,即“费米子凝聚态”。  相似文献   

3.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如果这种新材料预示着新事物的到来,那么这个世界将很快看到超导体的实际应用,为医学、技术、运输以及能源等领域带来改善。威斯康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Chang-Beom Eom所带领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独特的多层超导体,它能够传输大量的电流。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发明,但我们的眼睛最关注的只是那些给人类的认识与创造能力将带来革命性改变的伟大发现。在2004年1月28号,有一位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告了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创造出世界上一种全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对一个基本理论的挑战,是彻底实现量子世界宏观化的前夜。她就是——德博拉·吉恩,一位年仅34岁的美国女科学家,因为领导她的研究小组在1999年创造出一种新的量子气体物质——简并费米气体,在2003年获得了被全世界科学家通常认为只有天才才能获得的“麦克阿瑟奖金”。这个奖金选择获奖者具有三个苛刻的条件:超乎异常…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家创造出第一种零电阻导电塑料。一些从事有机材料工程和凝聚物质物理学研究的欧洲专家称赞这一发现是“惊人的”突破。瑞典林雪平大学的奥勒·因加内斯在一份声明中说 :“这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新路。”最终 ,这种材料生产的塑料元件可能带来根据量子力学原理设计的新一代超速元件。但是 ,参与这项研究的伯特伦·巴特洛格等人认为 ,这种塑料得到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还很小 ,因为它的超导特性只有在其自身降到零下 2 70 .5摄氏度时才能显现出来。科学家们以前曾试图把碳基聚合物转化成超导体 ,但没有成功 ;部分原因是多数聚合物的原子结…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正在创造人造(人工)生命的消息既让人惊奇,又让人担心。在未来3到10年之内第一个人造生命有望诞生的预言使人们的眼光开始聚焦“人造生命”这个词。那么,人造生命是什么,对人类和社会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环宇 《今日科苑》2006,(8):28-28
它几乎比太阳亮1000亿倍,它将帮助研究人员画出原子结构图、研制挽救生命的药物、解释地球和其他行星诞生的过程,甚至改进巧克力的味道。科学家创造出全世界最亮的光束并将用它观察分子和原子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6(4):317-322
超导现象发现之后,物理学家经过70年的奋斗,终于在1986年底使超导转变温度突破了液氦(4.2K)和液氢温度(20K)的禁区,实现了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呈现超导转变的“梦想”。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发现钡镧铜氧系化合物转变温度可达30K,同年底物理所赵忠贤等获得了转变温度为48.6K的SrLaCuO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并观察到这类物质在70K附近有超导转变的迹象。1987年2月物理所又发现了新的高温超导体。这种超导体是改进的钡基氧化物,主要成分有钇、钡、铜、氧四种元素,超导中点转变温度为92.8K,零电阻温度为78.5K。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于1987年2月 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了YBCO的超导体组分,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的巨大突破,有可能使能源、电子、电工、交通、通讯、医疗和军事等有关领域发生广泛的、深刻的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超导体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激发了科学界,使之爆发出一种激情,并成为全世界报刊的头条新闻。从计算机芯片到无轮火车,都是超导体未来可能的应用范围。但是,这些超导材料能满足对它们原来的期望吗?一些科学家现已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可以根据物质世界的形态,用数学的方法清晰地勾勒出世界的过去和未来。19世纪末,这种精确的宇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6):714-725
有机超导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课题组通过在具有π分子轨道的菲(菲是具有三个苯环的稠环芳香烃)中掺人碱金属,实现了5开尔文温度的超导电性.研究同时发现,通过施加1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使得超导转变温度有20%的提高,并且超导体具有局域磁矩.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发现的超导体可能具有非常规的超导电性.这类超导体的发现对非常规超导体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凡意义.稠环芳香烃可以由不同数量的苯环组成,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其超导电性的发现表明又一类新的有机超导体家族诞生.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相似文献   

12.
正碳原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它既可构成最软的矿物质石墨,又能构成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获得碳的新结构产生了浓厚兴趣,基于这些结构,人们合成了许多新的衍生物,并制成了新的功能器件和相关产品,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T-碳前不久,我国科学家在碳原子研究上获得突破:由中科院大学物理学院苏刚教授等人通过理论计算预言的一种三维碳结构T-碳诞生,中外科学家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合成  相似文献   

13.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尼斯在实验中发现,当把水银放到零下269℃低温环境中,它的电阻会突然减少为零。而产生的感应电流持续一年多也没有衰减。后来,科学家把具有这种超导电性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研究发现,铅、锡、铌等近20种金属和几千种化合物,在低温条件下都会成为超导体。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自1973年诞生以来,在加多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抗虫棉花,自动除草植物,能制造疫苗的香蕉,基因药物(干扰素等),能生产药品、提供移植器官的动物……科学家每天都在利用基因工程对传统生物进行改造,创造出各种新的物种——转基因生物。自1994年耐贮存、抗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被批准投放市场后,又批准了包括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在内  相似文献   

15.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彗星“轰炸”地球时产生的冲击波可能有助于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为生命的诞生搭建了舞台。宇宙中流窜的彗星、巨型冰封雪球以及尘埃,是目前已知的能携带有机化学物质和水分的天体,它们为早期地球带来了生命诞生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然而,在数十亿年前的地球,还是个贫瘠、荒凉的星球,是什么机制导致了第一个生命的诞生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6.
最近,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人工构造一种单细胞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自我复制和进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这表明,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将没有生命的物质合成新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以来,人类对空间的认识从三维扩展到四维,各国顶级科学家都在探索第五维以上的空间。本文是继《相对论》之后,人类科学理论上又一新的重大突破,扩展了固有的思维范围,开拓了新的未知领域,以严谨的数学推导,论证了第五维、第六维……第十二维空间。严格地讲:科学升入“超科学”阶段。《变化论》又名“空间统一论”,囊括了整体客观世界,从空间到物质,从物质到生命,为人类掌握生命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必将迎来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科技广场》2002,(2):16
《科技日报》最近评选出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以媒体报道的时间先后排序)。 一、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秋田纯等人发现二硼化镁可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体,高于此前金属间化合物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将三氯甲烷和三溴甲烷掺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由零下221摄氏度提高到零下156摄氏度。 二、科学家在纳米技术领域又获得多项重大成果,其中包括纳米导线、以碳纳米管和纳米导线为基础的逻辑电路以及只使用一个“分子晶体管”的计算电路。科学家认为,分子水平电路的出现为开发极…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3月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文宣称,他们利用激光冷却的方法,将一定数量的两组钠原子冷却到绝对零度(-273.15℃)附近,然后将两组量子态进行态的叠加,得到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超固体。也许你听说过气体、液体、固体、等离子体,以往我们也介绍过超导体,  相似文献   

20.
正超导电性是荷兰科学家Onnes在1911年发现的,它是指某些材料在其临界温度以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现象,相应的材料称为超导体。如果超导体临界温度在常压下高于传统理论认为的"麦克米兰极限"(40K),则称为高温超导体。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其研究历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目前,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