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这部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歌剧从中国素材、传统乐器、民间音调等方面大力渲染了"中国风",并成功运用了极具中国色彩的"茉莉花"这一清新优雅的旋律,使得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得到完美的融合。本文将从歌剧《图兰朵》中所体现的"中国风"、歌剧《图兰朵》中丰富多彩的"茉莉花"两方面,探究歌剧《图兰多》的艺术魅力之根源。  相似文献   

2.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作品,不仅坚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而且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歌剧《图兰朵》为普契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图兰朵》作为意大利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在戏剧效果与音乐效果上达到了完美融合,在该部作品创作方面实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就以普契尼较为鲜明的异国情调歌剧作品《图兰朵》为例,通过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和演唱技巧等几方面对歌剧中女高音声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1926年4月25日晚,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灯火辉煌的米兰斯卡拉剧院举行盛大首演,中国民歌《茉莉花》成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之一。《茉莉花》是普契尼1920年从他的朋友、曾经出任意大利驻中国领事的法西尼公爵家的八音盒中"捡"来的宝贝。他将这首"很中国的音乐"多次用男声合唱、女声合唱、交响乐队等形式巧妙地运用在歌剧里,还改编成合唱曲《月亮出来了》。借着《图兰朵》的盛名,这首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的  相似文献   

4.
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三个方面阐释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所蕴含的一种自我想象性表达,表现了中西方看与被看、自我与他者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因此,可以认为《图兰朵》是一个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5.
贾克模·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涉猎广泛,其中以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最为著名,咏叹调"宫殿里传出"是图兰朵公主在歌剧中的经典唱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人物形象柳儿的咏叹调和剧情以及审美价值的分析,让音乐学习者与爱好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柳儿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人所体现出“崇高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普契尼的生平、艺术特点及歌剧《图兰朵》中女主人公"柳儿"的咏叹调《你那颗冰冷的心》做了介绍,笔者试图在理解掌握普契尼歌剧的创作思路及风格后,对该唱段的演唱处理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作品,每部歌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西方女郎》,等等。他的歌剧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感情与命运为主,戏剧情节感人肺腑,音乐结构十分慎密。他尤其擅长塑造感情丰富的女性角色形象,大多以悲剧性为主。歌剧《图兰朵》就是  相似文献   

9.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宋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91-93
普契尼的生活时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音乐思潮的撞击无不影响着这位歌剧大师,而"异国情调"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笔者通过对其歌剧<蝴蝶夫人>题材、音乐语言的分析进而揭示出其"异国情调"的运用,并就其美学成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京剧表演的综合美、格式美、程式美和流派美等美学特点,为活跃的民族艺术实践提供正确的审美向导,有力地推动民族艺术实践。为此,对中国古典声乐京剧艺术的发掘与开拓,对现代声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体的美学观照与全方位的系统梳理与概括,有助于体察中国声乐美学的理论传统与特色,从而为确立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或学派,探究和奠定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声乐演唱系统当中,戏曲唱法是中国传统唱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法,它集中国历史歌唱方法之大成,又经过了宋元明清历代的锤炼,因而形成了既符合于自身审美特征又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艺术范式,其许多训练方法是值得声乐界所关注的。文章以民族声乐戏曲唱法为题,试图窥探出戏曲唱法的训练规律,为民族声乐教学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明代王骥德论及戏曲音乐时,曾提出“美听”之说。元明戏曲语言之所以能形成“美听”的审美效果,关键在于根据音乐来确定文词,使文词的韵律符合音乐的旋律,使曲词具有韵律和节奏美,使宾白也具有同曲词一样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关于音乐剧是否属于歌剧中的一种,历来颇有争议.本文从音乐剧和歌剧的起源、共性、审美特征及流派进行阐述,主张音乐剧不应被列入歌剧范畴,而应将音乐剧从歌剧中独立出来,作为与歌剧并列的音乐戏剧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恨似高山仇似海》是歌剧《白毛女》中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朵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感动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要想准确地演绎好该作品,在把第一创作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同时,必须认真完成二度创作。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力求让学生演绎的喜儿在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人物的历史性,并努力通过对喜儿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诠释来展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并以此温习人们心中的那份淳朴、善良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敬仰。  相似文献   

18.
越剧在戏曲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现代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汲取越剧的经验,借鉴越剧的吐字发声、归韵、唱腔情感,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相互借鉴,旨在可以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体系,促进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曲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的产生由其特殊的审美机制决定,与其特定的形式要素有密切关系,并与整个审美传统、文化系统血脉相连。认识其中内在关系对理解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思考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