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均为史学研究的专论,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论有很多共通之处,然治史之心得却各有侧重。梁启超认为治史"贵专精不贵杂博";李大钊则认为"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而钱穆则认为"治史所以明变"。"专精"、"贵通"、"明变"是他们分别总结的治史经验,对当今史学工作者如何提高史识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但是却在"求真"过程当中会出现与"求用"相冲突的状况.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是起主导作用的.但在选择历史研究客体和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上存在令人争议的地方,从而使历史客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即受到质疑.史学是什么、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学科性质、历史的功用,对于此类问题的讨论,无论是中国传统史学还是现代史学皆是经久不息的.本文将在阅读《历史哲学引论》 的基础上,就此类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微观史学带来了史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教育史研究的变革。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实践的微观史学,关注"小事件"背后的"大问题";强调边缘群体的个体经验;注重发现问题及自我反思。微观史学在教师生活史研究中的价值体现为:丰富人们对教育历史图景的理解;深化对教师个体经验的解读;为教师及研究者的反思提供客观依据。研究者在借鉴微观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师生活史的研究时,应关注教师生活及其特定背景,重视教师个体特质的研究,促进教师和研究者的合作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论研究大致有"求真"与"求用"两种研究路向,厘清二者各自言说的合法性非常重要。古代文论研究的"二重历史化"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第一重历史化主要指通过重塑古代文论产生的特殊历史语境以"求真";第二重历史化主要指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将古代文论历史内化以"求用"。只有实现"求真"与"求用"的和谐贯通,才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研究"结题报告的总论部分。文章从教育历史的记忆与反思开始,勾勒出西方教育史学百年的主要变革历程;进而运用国别研究、人物研究、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案例揭示出西方教育史学百年变革的主题,特别是其多面与杂色特点;最后用教育历史的继承与超越为聚焦,...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8.
传统史学的价值中立原则不能成立,它没有认识到主观因素在历史学中的作用。理解历史,依赖于历史学家的"重演";叙述历史,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独特叙述方式;更新历史,依赖于历史学家所开创的观看历史的"视角"的转变。没有历史学家主观因素的作用,就没有历史。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年鉴学派第三代领袖,雅克·勒高夫别开生面地将记忆引入史学研究领域,是其"新史学"的继续探索。勒高夫主要从时间观、记忆和历史三个维度论述史学观念的未来。在时间观上指出了古代/现代、过去/现在的时间模糊性,证明史学不仅仅是研究过去的科学;从记忆角度梳理欧洲从古至今记忆的流变,指出历史不应当受记忆的桎梏而应适时挣脱其枷锁;就历史视野而言,探讨了历史精神、历史哲学等,提出历史所应当具有的科学性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侯外庐和白寿彝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史学家,二人感情深厚,在学术上相互影响.他们有共同的学术追求,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他们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史料的考证、辨伪;在学术上致力于"成一家之言",强调"通识";认为社会史是思想史、史学史研究的基础.他们都是杰出的学术组织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们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表明,把唯物史观与中国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