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否将赔礼道歉作为一项民事责任,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而我国则是将其从道德层面上升为一项独立的民事责任。但是赔礼道歉作为一项法律责任,在加害人非自愿情形下被强制执行,非但达不到制度设计的初衷,而且无法解决违宪风险、执行困难和效果不佳这三重困境。所以赔礼道歉应当被还原成一种道德责任,如果加害人自愿作出,法院可酌情减少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2.
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既是法律行为的效力根据,也是法律行为价值评价的基点,因此,意思表示负载着法律行为制度实践化的意义。法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为要件,而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意思表示的健全(自愿真实)为要件,并且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法律行为的成立为前提,因此,意思表示成为法律行为效力评价的基点。无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点,意思表示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成立与否,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健全与否又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可撤消。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学校承诺的法律问题分析首先应澄清学校承诺的法律性质问题。有人认为 ,学校承诺是实实在在的 ,是针对学生家长作出的 ,招生简章就是一种要约行为 ,学生及家长与学校是一种合同关系。这就把学校承诺作为一种要约行为。参照我国民法有关规定 ,一行为要构成要约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2 )要约必须是向特定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3)要约必须是能够反映所要订立合同主要内容的意思表示。从此可见 ,学校承诺是学校的意思表示 ,但所承诺的对象 (相对人 )是不特定的 ,具有广泛性 ,因此学校的招生广告 (学校承诺 )不符…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两种不同的上层建筑,道德与法律存在明显的区别。道德往往侧重于引导人们的心性,法律则侧重于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原则或者精神,缺乏固定的形式表现,法律则以规范的文字形式公之于众。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区别,道德与法律更需要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一个国家的民族道德必须通过某种法律形式来传达它的内在精神,而一国的法律也必须以道德为内核,形成"良法之治"。简言之,"道德是人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决议行为存在不少争议。应在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上以意思表示为中心探讨决议行为。决议意思表示主体应限定为法人、非法人组织。应按意思构成与指向等因素分别认定决议行为的性质。决议行为的意思表示主体不是团体成员而是团体本身。决议行为不当然构成法律行为。团体实施单方行为这类仅需单一决议意思就能成立的行为时,决议属法律行为;决议系团体参与的需双方、多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的一部分时,决议不是法律行为而只是该行为中的意思或意思表示。因此,决议构成团体意思的产生方式,但其表示可能通过决议完成,也可能通过法定代表、职务代理等制度另行完成。  相似文献   

7.
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包括经济责任伦理、法律责任伦理和环境责任伦理三个方面。企业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具有经济和伦理的“双重人格”,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伦理评价。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具有他律性和效益性。企业要把履行法律责任的行为上升到法律道德意识的高度去认识,变法律的他律为道德自律。对环保的态度已成为衡量当代人类道德水平的试金石,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体现,但是社会事物千变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法律也不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法律的制定应该是社会道德无法约束人们行为时出现的,就是所谓的“礼治君子,法治小人”。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还要完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道德惩罚,就是社会对那些践踏道德规范、不顾道义谴责、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坏影响、而其行为又未能触犯法律的行为主体给予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制裁即经济利益上的处罚和道德意识上的批评,以此引导和教育行为主体及社会广大成员实现由恶向善、由罪恶向德性的转化。道德惩罚既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规则经济的需要,也是这种经济体制下个体道德生长的外部动力。在现实中道德惩罚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制度行政机制,以便真正发挥其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物权变动行为实为一种事实行为,若要将其定义为法律行为则必然要片面夸大、扭曲物权变动中意思表示的效力,并引起物权法定原则与法律行为制度根本性的冲突。物权变动行为也不具备在当事人之间创设权利义务关系的效力,就其本质而言不符合法律行为的核心精神。从理论上说,创设物权行为这么一个与“法律行为”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只能导致法律行为概念本身的混乱,并在法律行为规则(如意思表示推定规则)的适用上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因此,物权行为概念虽然眩惑了不少聪明人的眼睛,但却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行为是法官依照法定审判程序行使司法审判权的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官对刑事案件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基本观念的选择,因此,道德为法官公正裁判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实现刑事司法行为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有利于刑事司法判决更符合人性要求。但是法治社会下法官不能以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应当注重把握刑事司法中道德影响的合理限度。  相似文献   

12.
代孕合同,即为代孕方与求孕方约定在代孕中双方权利义务的有偿合同。当前,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和法规并没有对代孕这一行为进行调整,在生活中,出现的纠纷没有法律依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正当的保护,代孕合同的本质是将代孕方的子宫作为"物"来出租使用,将孩子作为商品交易的对象。代孕行为违反了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有为公序良俗的原则,也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突破,因此,代孕这一行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通过法律进行调整,不能仅仅将代孕这一行为认定为,意思自治的范畴,用简单的用合同法进行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代孕行为应该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之下,扩大解释现行的法律,进一步通过全国人大以及常委会的立法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法律虽然从道德中分化出来乃至与道德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两都属于社会公共规范体系,所以在很多方面有交叉点和重叠点。法律的前提和基础离不开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对法的解释和实施以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为范围;判决、辩护、推理、程序设定等全部过程都与伦理价值观有一定的联系;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可信度也受道德标准的影响,研究中外历史上法律与道德兼融的思想资料,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道德伦理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都不合伦理规范,因此,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与道德伦理教育并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兼融并用。道德伦理的生命在于知行合一,道德伦理道德是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不是用来对付别人的;而个人是否遵守道德伦理,需要整个社会的监督,道德强调自觉性,道德教育应避免枯燥的说教方式,应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阐述,使道德成为可爱可亲的东西,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4.
一、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道德是协调人们行为的唯一手段。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使法律成为统治阶级主要的统治手段,但道德的作用并不因此趋于消灭,而是作为社会调节的一种特殊方式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处于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之中。当今社会.道德和法排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睦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各有作用。道德的主要职能有三:一是调节职能。道德以它特有的原则、规范和范畴,度量着人人的行为,以“评价──命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必须保有和发展的一种社会关系。而今却出现道德实践滑坡,原因既有社会的、制度的,也有观念道德的。解决的办法是使见义勇为道德法律化,即,对作为行为给予切实可行的鼓励与保护;而对不作为行为予以相应的惩罚。  相似文献   

16.
构建刑事协商性制度既符合传统实用主义刑事司法实践,也与现代人权保障之刑事诉讼理念相契合。构建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视角下的刑事协商制度,需处理好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国家专门机关与加害人之间以及国家专门机关与被害人之间"三组关系",并依次贯彻尊重合意、遵守法律以及遵守合理性"三项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把道德理性融入刑事司法,在刑罚个别化的维度上展开相对自由的法律适用与裁量,从而避免刑事法律适用的机械化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在司法方面,具有历史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对复仇司法量刑与法律制度、情理道德、司法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社会对复仇案件司法,反映着历史的博弈过程,因此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的相互作用。复仇司法所反映的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复仇原因和司法裁断结果具有道德特色,同时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之间的交互性,也就是中华司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自律是人们以理性遏制私欲、贪欲,自觉规范、控制自己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和法纪的要求,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行为方式。他律是指个人意志之外的约束,如纪律、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等等对个人、团体、组织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必须严格自律,自觉接受他律。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敏感性是人对社会环境及他人情感、利益的一种感知行为,并作出合理道德行为的一种能力。当前,青少年道德敏感性偏低,制约了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发挥。因此,必须提升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及辨别控制能力较低,在培育其道德敏感性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四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理性运作,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但这两种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在理性的运行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分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律的思维是经验式的,道德思维则是超越现实的思辨。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