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和田叶子是日本为数不多的既用日语也用德语创作的女作家。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文学创作。《入赘的狗女婿》是一篇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作品,描写人们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下失去本质变成异类的故事。多和田叶子在《入赘的狗女婿》中运用自己特异的创作手法,以突出故事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假字常常是困扰师生的大问题,一些参考资料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素质教育新教案》(西施出版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中的“舍”看作通假字,同“捨”;《勾践灭吴》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句中的“取”看作是通假字,同“娶”,教材课下注解为:  相似文献   

3.
蔡世连 《现代语文》2002,(11):28-29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作为传统课文再次选人中学课本,也许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意吧,最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在“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下面加了个注释:“这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说起来这条注释并没有什么错,邵氏确是“富家女婿”,“邵洵美之流”也确是以做“富家女婿而炫耀”过。比如在1933年鲁迅与邵洵美就女婿问题“过招”时,邵氏的一个帮手就曾化名“圣闲”在9月6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的《‘女婿’的蔓延》中说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  相似文献   

4.
常言:“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为了套狼,宁可牺牲孩子,这合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语文建设》发表过一篇《因声起意与流俗词源》的文章,作者指出:这里的“孩子”可能是“鞋子”的讹读。因为,在一些方言区中,“鞋子”就读成“hái zi”这条俗语应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常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某个字的字义而影响了对全句乃至全篇的理解。现以“逆”、“慢”二字为例:逆——《聊斋·陈锡九》:“次日,周来逆女,女不肯归”。“逆”字该怎样理解呢?翻开《辞海》,“逆”有七种解释:①迎接;②接受;③预先猜度;④倒,反;⑤违背;⑥叛乱;⑦指民间上书。哪一种解释适用于例句呢?只有①迎接。这一义项尽管在则代汉语中已很少见到,却是“逆”字的本义。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迎接”是“逆”字本义的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口逆,并西曰迎。”那么,许慎又是怎样断定“逆”的本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中指出:每个思维都有一个与它相反的思维过程,在每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联结(联想)。数学中的双向思维比比皆是。教学中若从正向理解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学生逆向思考,往往会跨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当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尤其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逆向思维往往会产生新的境界,因此结合教学挖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势在必行。本文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材《送东阳马生序》的几处注释欠妥,值得商榷。一、至舍舍,课本原注:学舍;现注为:客舍;王兆国在(《辽宁教育》(1980年第8期(上译为:“到了下处”,并认为与后文的“逆旅”是同义词;还有的把“至舍”译为“到了(宋濂)家里”。以上解释都不合情理。宋濂游学从师,“从师”是到老师私人家里,不是进学校,无所谓“学舍”;这里先用“至舍”,紧接着用“寓逆旅主人”,后边又有“同舍生”,可见并非古汉语中的“同义异文”,所以“至舍”和“同舍生”的“舍”不是客舍或旅店;文章刚写宋濂游学从师的情况,又解释为“回到(宋濂)家里”更是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8.
逆推法中的“逆推”指逆向演绎推理,简单的说就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由结论根据一定的依据。寻找所需的条件。从习题目标出发,逐步探索中间条件,以构成由习题条件到习题目标的推理链,称逆推法。从思维程序上看,从条件或原因去推得结论或结果是人们习惯的思维程序,称正向思维程序;而从结论或结果去寻找条件或原因是反常规的思维,称为逆向思维。逆推法属于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9.
9.逆喻:本体与喻体呈逆向形式的比喻。逆喻与倒喻的异同:相同之处都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不同的是,倒喻的本体与喻体次序颠倒,二者有修饰或限制关系,而逆喻是本体作喻体,喻体作本体,二者无修饰或限制关系。逆喻分三类:一,把“A像B”说成“B像A”;二,把“A是B”说成“B是A”;三,在诗歌中喻体与本体并列。例如: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日本文坛,以多和田叶子为代表的海外作家异军突起,给日益缺乏活力的日本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她的《入赘的狗女婿》是借用民间故事框架,从当代日本女性作家视角,来观察和表达对日本当代女性主体性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趣舍”一词在古文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固定词语,不少词典在收录古汉语词语时都收入了这个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趣舍(qùshě),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6,(22):18-19
筷子一点都不起眼,却与中国人日日相伴.几千年的浸润,它也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古人把筷子称为“箸” 中国古人对筷子的称谓是“箸”.现在,除了在一些方言区还保留着这个叫法外,很多人对这个字已经不怎么熟悉了. 在中国的典籍中,“箸”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相似文献   

13.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将《留侯论》“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中的“臣妾”翻译为“带着臣妾”,笔者觉得这样解释有可商榷之处。之所以会有“带着臣妾”这种理解,可能是由于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参考将“臣妾于吴”翻译成了“带着臣妾到吴国做人质”。  相似文献   

15.
《尔雅》中称为“考”,《战国策》中称为“公”,《列子》中称为“家公”,《史记》中称为“翁”,《韩诗外传》、隋朝《回纥传》中称为“先生”,《晋书》中称为“大人”,《北史》中称为“郎”,《北齐书》中称为“兄兄”,《旧唐书》中称为“哥”,《周易》中称为“严君”,魏晋六朝时称为“尊”,闽俗称为“郎罷(ba)”,关东称为“罷罷”,吴俗称为“老相”,又称为“爷爷”或“阿伯”,北方称为“老子”,江州称为“大老”。  相似文献   

16.
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善于借用民间故事框架,表达对日本当代女性主体性生存的思考。小说《狗女婿上门》开篇所援引的“狗女婿”故事,正是对日本昔话“蛇女婿”的借用与再创造,而小说文本层又是对“狗女婿”故事的模仿与再阐释,从而实现了小说结构上的三重性。  相似文献   

17.
厥证析疑     
厥证的含义在《内经》中不专指手足发冷,尚含有郁、乱和拂逆而不顺等义。 《素问.公元正纪大论》:“水郁之发,民善厥逆。”《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于。乱于胸中,是谓大免……故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  相似文献   

18.
信息     
《春雨》的作者郑清文(1932-)是台湾著名小说家,其作品风格简约含蓄,内容多反映台湾乡镇上一代普通人的生活。安民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后来成为阿贞家的入赘女婿。为了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原本平静的生活生出了许多波澜。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一文中说:“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在陈国境内)。”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之,孔子将往拜礼,被陈、蔡大夫发徒役围于野,不得行,绝粮。  相似文献   

20.
张成问:《记王忠肃公翱事》中的间接描写有何特点? 《记王忠肃公翱事》是一篇运用简洁质朴的间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成功之作。具体地说,文中简洁质朴的间接描写主要有三处: 一处是婿固不遣,恚而语女。王翱的夫人很爱自己的女儿,但每次去迎接,都遭到女婿的坚决拒绝。女婿竟然不让妻子回娘家,似乎不合情理。那么。原因在哪里呢?“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原来王翱的女婿想由京郊调入京城任职,但身为铨部长官、手握调迁大权的丈人却迟迟不肯答应他的要求。在女婿看来,老丈人迁他京职,易得如振落叶,可“近水楼台”却不得月。故而女婿深为不满,极为愤怒。而女婿的不满、愤怒正反映了王翱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精神品格。所以,字面上处处在写女婿,而实际上字字都在反衬王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