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是新闻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报道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市场,才能写好市场,报道好市场。 深入市场,才能认识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过去,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受计划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报道面窄,题材雷同,内容单一。报道农业往往是“夏熟大丰收”、“秋熟夺高产”;报道工业常常是“首季开门红”、“六月双过半”、“年终产值、利润超去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报道的内涵不断扩大,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从老一套的经济报道模式中跳出来,深入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中心。但现实则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违背:对编辑们隆重推出的“重头文章”、“头条稿子”,受众却提不起阅读的兴趣,这就影响了宣传的效果。 如何让经济报道真正充当好“重点”和“中心”的角色?改变教条式、概念化的老面孔,把握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富有创造性的领域,拥有读者,赢得读者,从受众角度去采写我们的经济报道,这无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仿佛以它那“看不见的手”,正召唤着当代新闻工作者力求用全新的观念和素材、全新的角度和技巧,为读者奉献出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经济生活新画卷。随之,它也必将推进晚报经济新闻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在探索晚报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可操作性的道路上,从必然王国一步一步地逼近自由王国。为更自觉、更有特色地在晚报新闻版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道,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掌握晚报老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突出经济新闻的社会化,并熟悉与运用社会化经济新闻的“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4.
密切关注生活现象 增强服务性 服务性是经济报道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已经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记者只有深入到市场中去,找准经济与社会、与老百姓生活及利益相关的接近点,从此切人,才能捕捉到“活鱼”,发现亮点,并由此进行客观、深入地采访,从而写出既配合中心、又赢得读者的“软”新闻,向读者提供有效、实在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使之成为新闻佳作呢?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原载《长治日报》2006年12月9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闻学中注重所谓“读者考虑因素”。这种“因素”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考虑”(AttractiveConsideration),一是“保护考虑”(ProtectiveConsi-deration)。其实说白了就是讲求新闻的可读性与社会效果。从《京剧配迪斯科》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是如何注重“读者考虑因素”(主要是“吸引考虑”)的。对绝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京剧是他们不甚熟悉的。要在一篇不长的报道中使他们明了京剧改革(这是此篇报道的主题)的有关背景、前途等等并非易事。为读者考虑,记者在采写报道中费了不少心思。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是媒体的主打产品,对经济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提升,是把经济和新闻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记者素质的考验。艾青在谈到对经济报道的体会时认为,记者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善于把经济和新闻结合。”所谓经济与新闻的结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经济报道的主题的提炼,即经济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从而成为新闻价值。我们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是当前报纸宣传的主题。这在直接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的产业报宣传中表现尤为突出。经济报道如何做到导向正确、有声有色、读者喜闻乐见?这是一道至今还没有完全破题的难题,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办报水平,提高报纸质量而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使经济报道上“等级”?  相似文献   

10.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是当前报纸宣传的主题。这在直接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的产业报宣传中表现尤为突出。经济报道如何做到导向正确、有声有色、读者喜闻乐见?这是一道至今还没有完全破题的难题,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办报水平,提高报纸质量而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使经济报道上“等级”?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是反映一切经济活动以及与一切经济活动相关联的报道.经济报道,决不是就事论事.一篇优秀的经济新闻,能使读者透过事实受到深刻的启迪,这就需要强化记者经济新闻的“创优”意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经济活动历来就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经济宣传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的重点.我们的记者,采写任何一条经济新闻,都是有目的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实际工作.然而,经济报道不能局限于传递事实,而且在于通过实事传递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一类报道题材。那么,怎样让经济新闻变得有份量、有看点、有读者缘?笔者认为,作为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义不容辞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去“钻”市场。只有“钻”市场,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发现、提供、采写出带有指导价值的经济新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经济新闻角度的个性化、形式的生动化、语言的平民化,赋予经济新闻生动、鲜活的特性,使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中注重所谓“读者考虑因素”。这种“因素”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考虑”(AttractiveConsideration),一是“保护考虑”(ProtectiveConsi-deration)。其实说白了就是讲求新闻的可读性与社会效果。从《京剧配迪斯科》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是如何注重“读者考虑因素”(主要是“吸引考虑”)的。对绝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京剧是他们不甚熟悉的。要在一篇不长的报道中使他们明了京剧改革(这是此篇报道的主题)的有关背景、前途等等并非易事。为读者考虑,记者在采写报道中费了不少心思。首先,记者采用了西方新闻写作中常见的“叙事体导语”,把镜头集中在一个中国京剧舞台上。这样写出的导语使西方读者对“京剧配迪斯科”有一个直观的感性  相似文献   

15.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对新闻传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是要多写信息量大、指导性强的短而精的动态消息;下功夫改变我们的日常报道,大力减少一般化、概念化、程序化的报道,注重从日常报道中抓动态消息精品,以求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的特有优势,服务四化建设,担当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快节奏的现实生活,要求新闻必须简明化快捷化新闻是时代的艺术。新闻写作的一切规范、原则,都必须积极适应社会和读者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要求新闻传播更加…  相似文献   

17.
有的同志说,服务性报道是近些年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报道“品种”。此话颇有些道理,也符合实际情况。我国新闻界,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都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加以批判和否定。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报纸上没有服务性报道,即使有些报道带有服务性的内容,也不敢说成是服务性报道。其实,报纸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传统。早在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有篇社论就明确提出:“为人民提出呼吁和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企业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队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军,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把企业报办得更好,让读者爱看,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们爱看的你们不登;我们不爱看的却屡屡见于报端!"这是读者对一些企业报的批评。许多年来,企业报存在着报道面狭窄,新闻主题不鲜、不深的通病。尤其是读者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要么麻木不仁.冲耳不闻,要么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上面的声音多,下层的心声少,与读者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报道课题。那么,我们的报道怎样才能写活,让读者、听众喜闻乐见呢?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写活,关键要着眼于人,要从人的角度人手,写出这件事和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提经济新闻,一些人总把它与“枯燥”划等号。其实经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枯燥是因为报道没有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主体——人。1992年,美国《费城问询报》一组题为《美国,哪儿出毛病了?》的经济报道刊出后,读者纷纷要求重印,报社重印37.5万份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主题报道紧扣时代需求,吸引读者?武汉晚报通过深入“走基层”,践行“三贴近”,胸怀全局,与我们生活的城市血脉相连,紧贴民心,创新思路,围绕重要主题报道,策划选题,增强主题报道和活动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收到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