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亢 《承德师专学报》1993,13(4):49-55,6
对清初满族最大词人纳兰成德的研究,现正逐步深入。他的诗词作品及理论、经史方面的成就以及生平事迹,已都有人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他的“觇梭龙”问题,自马乃骝同志提出西北说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说梭龙即内蒙古科尔沁,最近又有人提出梭龙在今内蒙古额尔济纳旗旗政府附近的索陇呼都克。可以说百家争鸣,蔚为大观。每个观点虽都有其独到的一面,但仍觉得不够尽善,有待更加完善。当然纳兰是个词人,研究纳兰,应当主要研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但觇梭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这个问题不搞清,影响对他的诗词的理解。比如说,在纳兰的诗词里,除《唆龙与经岩叔夜话》一篇外,还有哪些篇是他觇梭龙时写的?觇梭龙对他的诗词都有哪些影响?所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理解纳兰诗词是大有裨益的。我愿对这个问题,再贡献一点浅见,以供纳兰成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讨论。  相似文献   

2.
徐乾学所撰《纳兰君神道碑》在叙述纳兰卒后,康熙于行在遣宫使告祭之后,说:“君有文武才,每从猎,射鸟兽,必中,卒有成功于西方,亦不为无所表现。”他在前一年所写的《纳兰君墓志铭》中,没有提到这件事,韩菼所写的《纳兰君神道碑》中也没有提这件事。因而以前的纳兰研究者,没有人注意到纳兰的西行,甚而有人曾说纳兰一生没有去过西北。马乃骝、寇宗基二位同志在《纳兰成德觇梭龙新探》中,根据这句话提出梭龙在西北之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但梭龙究在何处,所谓 “成功于西方”这句话究应怎样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供纳兰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纳兰成德觇梭龙之行,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东北说,谓梭龙即索伦,索伦族聚居于黑龙江上游地区,纳兰是和郎谈一起去的。一为西北说,认为梭龙即绰罗斯的异译,是准噶尔部的姓,纳兰此去到了碎叶,今巴尔喀什东南。另一为新东北说,认为梭龙指科尔沁,梭龙即索伦,科尔沁北界索伦,所以觇梭龙即宣抚科尔沁,此去的任务是处置两个犯错误的权贵。  相似文献   

4.
纳兰成德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着重研究纳兰成德生平的论文,尚嫌不多.纳兰成德生平思想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未能澄清,影响对于纳兰成德的深入研究.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如纳兰成德的词风问题,有人认为他的爱妻卢氏逝世,是他词风转变的关键.以前有承平乌衣少年、樽前马上之概;悼亡以后,所为诗词,辄寄哀音.要证明这个论断是否正确,必须对纳兰诗词作个全面考察,哪些诗词是前期作品,哪些诗词是后期作品,然后才可看出其转变的轨迹.又如觇梭龙问题,梭龙即索伦,虽已大致论定,但纳兰是否有西域之行?有功于西方,究指何事?他的觇梭龙或奉使西域,对历史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对其本人的思想有何影响?还尚待论证.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是清初文坛上闪耀着异彩的明星,所作诗词感情饱满,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而又意趣无穷,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对这位满族奇才俊彦、满汉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的生平业绩,尚多歧解异说,有的甚至“东西对立”,“觇梭龙”就是突出的一例。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性德的好友韩菼在《纳兰君神道碑铭》中说的更详细:“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唆龙羌。道险远,君间行,疾抵其界,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后唆龙输款而君已殁。”可见“觇梭龙诸羌”或“觇唆龙羌”对我们了解和评价纳兰性德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是我国清初文坛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对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生平,近年来研究的人士越来越多。其中,对纳兰性德奉使出塞“觇梭龙”的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各执一隅,说法不一。笔者亦愿在此论证一下纳兰性德奉使出塞的方位,以望有助于对纳兰生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纳兰觇梭龙诗词除少数较易确认外,其余多混存于其它塞外诗词中,较难认出。有的虽有认出,尚有歧见。作者对其中可认定者给予疏证或补充考之。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学者、词人,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时冷时热。近年来纳兰性德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评价了近年来一些研究专著,并着重从纳兰的思想、创作、爱情、婚姻子嗣、觇梭龙之行以及与《红楼梦》的关系诸方面,对历年来纳兰性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陈桂英1984年在《纳兰性德祖籍及两次东北之行》中提出:纳兰"觇唆龙”是去东北索伦,是康熙二十一年秋八月随郎谈一行觇打虎儿、索伦的.这一说法乃本之於张任政1930年所撰之《纳兰年谱》,陈氏所多的只是“唆龙”与索伦音近及“老羌即罗刹”的考证,并无更新的东西.1985年7月在承德召开的“纪念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马乃骝、寇宗基在《纳兰“觇唆龙”新探》中提出一个新看法:纳兰不是去东北而是赴西域:不是郎谈的随行者而是亲率大军独自奉使的;出发时间在九月以后而不是在八月;是二十二年春夏之交归京的,而不是二十一年十二月;是“觇”与“抚”双重使命,对象是觇以准噶尔为首的尚未臣服之部,抚已经臣服之部.结论是:纳兰为清初收复大西北立下首功,从而说明纳兰不只是个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是位对民族团结有重大贡献的志士仁人.初步推测“唆龙”是准部的代称,因为纳兰西行到了啐叶及丁零一带,是当时准部牧区,而准部的噶  相似文献   

10.
从1985年到1988年,《承德师专学报》发表了一些文章,继续探讨纳兰性德“觇梭龙”的任务和方位问题。有的文章为“西北说”提供了新证,有的文章试图把旧有的“东北说”和“西北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两次出使说”(第一次是“梭龙之行”,第二次是“西域之行”)。这些文章所作的各种新的探索对我很有启发,但我对于它们的结论却不能同意。我仍然认为性德既没有参加过抗俄斗争(不同意旧有的“东北说”),也没有去过西北(不同意“西北说”)。我仍然坚持我在几年前提出的“新东北说”:性德“觇梭龙”只是到东北去处理国内的一些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的研究,近来有很大的发展和深入,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我认为为了纳兰的研究更加深入,应当扩大研究的范围,凡和纳兰有密切接触的人物,如姜宸英、顾贞观、吴兆骞等,都应对之作较深入的研究,从他们的诗文集中一定会发现对纳兰事迹有关的记述.本文就是这一想法的尝试.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吴梅村《悲歌赠吴季子》)清朝初建,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大力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对于民族意识较强烈、政治意识较敏感的汉族知识分子,更是严加控制,一方面开科举,开博学鸿词科,以笼络一部分知识分子,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如科场案,江南奏销案,通海案等,都是针对汉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2.
由于目前有关纳兰性德身世的资料很少,而且矛盾之处颇多,以致各家意见歧异.现仅就诸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以为商榷.一、关于性德的名字问题纳兰成德字容若,清初权相明珠之长子.性德生前自署名成德,诸近友亦以成德称之,自其逝后,徐乾学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提出“客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后,习称性德.纳兰学者多就此提出质疑,而研究者又多以汉文汉意为前提,试图做出解释.这些解释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究其原因,盖忽略了满族人在入关之初,还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习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满族人使用的是满名.纳兰氏(也译作纳腊或那拉)乃满洲八大著姓之一,当然会更加注意到这一点.以性德家为例,自他始  相似文献   

13.
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清初词坛上异军突起,举世瞩目。当时及后来的评论家众口一词,都给以很高评价。多数评家还特别强调了纳兰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关系:陈维崧说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周之琦说“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近人吴梅说纳兰词“洵足追美南唐二主。”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这些真知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海归派在国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对三位学有所成回国工作的海归派代表人物进行了采访,他们表示:最近看了好多讨论回国发展和澳大利亚好坏的文章,作为海归的一员,实在是憋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尽管三位海归派的人生经验各不相同,对留学和回国工作的看法也不太一样,但笔者相信,这些问题对每一位出国留学的人都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5.
清初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虽然不幸早逝,享年仅三十一岁(1655—1685),但他在学问上有很大的成就。他不但是杰出的词人、诗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上,“觇梭龙”一事,贡献也大。他的词作,“跌宕流连,写其所难言”,风格是多方面的。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既有”周柳香柔”,也有“辛苏激亢”,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和后主李煜不同。李煜是“生於深宫之中,长於妇人之手”,其词作只能是“衷感顽艳”。而纳兰虽然只活了三十一岁,但他给康熙皇帝做了十年侍卫,经常随侍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清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好宾礼士大夫,于资财无所计惜,坎坷失职之士常依之,工诗词,有《饮水词》。其词作,题材范围较狭窄,多写爱情、友情、乡情之类,往往写得哀感顽艳;不过,其中亦有比较豪迈的咏史、杂感、边塞行吟之篇。尤其是边塞词,常有清怨悲壮之美。这首《满庭芳》就是如此。此词系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赴梭龙期间所作,是一曲英雄理想幻灭的悲歌。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翰墨传世不多,所能见到者,唯张见阳集其往来尺牍(自丁巳康熙十六年至庚申康熙十九年间),“装池成卷”(朱彝尊)。它是目前唯一研究纳兰笔札的珍贵资料。纳兰性德(成德)是清初一位著名词家,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书法,慕习褚遂良...  相似文献   

18.
清初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虽然享年不永,仅仅活了三十一岁,但其词名甚高,为有清一代之冠。王国维称赞其词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忍寒居士龙榆生先生说“清代令词,盖未有过于性德者矣。”可见纳兰性德词的艺术成就,备受推崇。那么纳兰性德词的成就,究竟高在何处呢?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悽惋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他为《通志堂词》写序又说:“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容若天资超逸,翛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悽惋而后喜悦。”陈顾二人都是纳兰性德的挚友,知之甚深,言之自然能中肯。他们都很赞赏纳兰词,都指出了愁苦、哀怨与悽惋是纳兰词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悼亡,古汉语中通常指丈夫悼念妻子。悼亡词,就是悼念亡妻的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妻王弗逝世十年后所作,这首词常被尊为悼亡的典范。纳兰的悼亡之作都写在其妻卢氏病逝到他自己逝世前的八年时间内。所以我们对悼亡词概念界定的依据,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其它。纳兰在致张见阳信第22札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当指卢氏死后发丧埋葬事宜。纳兰对挚友道出了心里话,他的悼亡篇章正是他这种感情的形象化表现。他的悼亡词情真意笃,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研究。本文拟将纳兰的悼亡词加以注释,旨在帮助青年同志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当  相似文献   

20.
一、“种好一亩三分地”·父亲2000年5月,我在泰安参加“全国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会议期间,与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和张田若先生作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两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在长谈中曾经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当听我说是“小中专的底子,滕州师范毕业”时,张田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难能可贵呀!”两位专家留下了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要我多跟他们联系。我知道.这是两位专家对我的认可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