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这次采写田建国重大典型报道中,自己感到体会最深的有两点:首先是感到田建国这一典型发现和报道的还是晚了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虽然田建国3月4日下午在带领群众扑救山火光荣牺牲后,不到一个星期省上就组织记者采访团前往凤县坪坎乡采访报道,当月这一典型就在全省推出。但从采访过程中和田建国整个事迹看,他扑救山火、救助他人的材料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是田建国生前工作和生活中的材料。采访期间,田建国的战友、同事、亲朋好友、坪坎乡的群  相似文献   

2.
1995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革命老区——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地区视察,访贫问苦。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的记者,有幸参加这样一次重大活动的报道,时隔7年,回想起来,令我终生难忘……当时,由于江总书记的这次视察活动由中央办公厅统一组织安排,有关视察活动的新闻报道,全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承担,只给地方电视台一个名额,为地方党委、政府拍摄资料片。而商洛日报一个采访名额也没争取到。但这样一个重大新闻,我们怎能错过?要报道好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对于我们地  相似文献   

3.
《生命,为人民燃烧——记陕西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作者 人民日报记者孟西安 新华社记者边江 陕西日报记者蔡方祖 见《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7月10日第1版)这篇通讯的意义似乎不在于其自身的完美,而在于《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又报道了人民之子田建国这样优秀的党的基层干部的形象。 在生命的终程盖棺论定,古训有之。然而反观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他们生命展示的千秋大义,不绝于民族命脉,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闪射生命的光华,又非盖棺所能论定。“生命,为人民燃烧”,不仅仅是对田建国短暂一生的评价,也昭示了“为人民燃烧”的“生命”的永生。因而这一典型有着巨大的历史感召力和现实凝聚力,因为这一典型的基点与我党的宗旨是很契合的。  相似文献   

4.
夜宿农家“掏”新闻李铁这次参加分社“脱贫之路”报道战役,我和中国记者杂志社来甘肃分社锻炼的皮钧同志结伴,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地区采访。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夜宿农家,与贫困农民促膝谈心,终于掏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尽管这次报道时间较紧,总共采访时间只有...  相似文献   

5.
记者长期从事农村报道,对政策尤为熟悉和敏感,正是凭借这点笨功夫,才有幸拿到一个记者同仁们梦寐以求的中国新闻奖。回味获奖作品的采访体会,从发现新闻线索到完成报道,整整历时一年,记者感觉这次采访报道更像是一次漫长的"农耕",取得超乎想像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2007年。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对部分节目进行整改,我有幸参与档法制深度报道节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案要案的采访。采访中,我和同事们经历了很多难忘的艰难时刻,从中,我对深度报道节目的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有了些体会.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相似文献   

7.
万众瞩目的党的十五大,今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一名省报记者,能有幸参加会议报道,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会议的盛况,真实记录党代表们的心声和他们的风采,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采访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再教育和新闻业务基本功的再锻炼,是我新闻工作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谌贻照 《中国记者》2022,(11):72-73
<正>每一位记者,都有很多次让自己一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的整个采访经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我这名老记者所具“四力”的全面考验,也是自己作为党报一线记者,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从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体报道者成功转型的实战历练。  相似文献   

9.
1992年9月25日,宁夏电视台报道了巴黎——莫斯科——北京马拉松汽车越野赛途经宁夏的新闻后,播音员用凝重的声音又继续播出了一段话: “为了充分报道这次拉力赛经过宁夏的盛况,我们曾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事与愿违,我区大赛组委会并没有给各新闻单位采访提供基本条件。虽然在这之前,有的记者曾在组委会上代表我区新闻界就保证这次采访活动给予必要条件提出过要求,但意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参加采访的记者及其车辆都没有我区大赛组委会统一颁发的通行证,记者要进入大赛野营点采访难上加难……后来,在经过大赛中方组委会负责人同意采访的情况下,没料到又遭到我区大赛组委会人员的阻止。经宁夏日报一位副总编辑以及我区各新闻单位的记者多次的强烈要求,记者们才艰难而匆匆地进行了短  相似文献   

10.
宝鸡日报记者刘斌、宁丽君同志见义勇为,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的动人事迹,经宝鸡日报、陕西日报和中央各大新闻单位报道后,迅即传遍大江南北,成为’96全国新闻界的一大新闻。 刘斌、宁丽君同志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两位记者的英雄壮举决不是偶然的,他们在平时就十分重视学习和加强自身修养,因而成为人们称道的好记者。宁丽君早就是陕西新闻界的女杰,去年被评为全省党报优秀记者,同年又荣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刘斌同志平时一贯表现很好,他曾被宝鸡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这次在客车上能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说明他不愧为一个人民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6月18日,丹东日报编辑部出了条新闻:工业部三位青年女记者分别由自己的丈夫陪伴,搞了一次夜半采访,写成稿子登在一版头题位置上。同行们称道她们,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采访。这次采访是由6月14日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的。女记者刘岩红、宋丽达、张丽君,都  相似文献   

12.
2007年4月,湖南怀化日报社开展了一次“周边市州行”大型异地采访活动,作为一名参与记者,笔者对这次异地采访经历至今难忘;而采访报道引发的反响,不少读者至今仍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的建设需要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我们的人民也需要讴歌先进典型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继陕西日报3月推出长篇通讯《秦岭忠魂——记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田建国》之后,由新华社、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联合采访报道田建国的长篇通讯《生命,为人民燃烧》于7月9日新华社发了通稿,翌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报等报台立即全文登载或摘编刊播,随之,有10多家省报(电台)也相继转载通讯全文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愿乡镇干部都像他》。田建国的动人事迹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4.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次采访活动,成为一次生动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采访张云泉,记者们都被张云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采访背后的故事,也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本刊上期已刊登了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体会,这期继续刊登人民日报记者程少华的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难忘古道行     
1991年9月,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年会在兰州召开。戈壁沙漠的神秘,古道古迹的动人传说,特别是大西北开放的今天,强烈吸引着与会的老总们。东道主甘肃日报善解人意,特意把这次年会搞成一次“拉练式丝路古道采访”活动。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参加过无数次采访活动,唯独这次“丝路古道行”令我久久难忘。那漫漫戈壁,那滔滔黄河,那战天斗地的大西北人,那别具一格的陇西风貌,至今萦绕眼前……  相似文献   

16.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7.
1985年7月8日,辽宁省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全省上千万军民同凶虐的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我作为参与报道这次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年轻记者,也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在两次采访中,我共写了(含与别人合写)六篇消息、四篇通讯、四篇言论,做了一点工作,被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参加这次抗洪报道,我体会到,记者要有一种“豁出去”的自我牺牲精神。接受这项  相似文献   

18.
这是距今31年前的事,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1980年5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通栏发表了一篇本报消息,肩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主题是: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州举行副题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等同志乘专机前来迎接,刘杰、赵文甫同志随机前往护送。我和刘志章同志参加了这次全程采访。周淑丽同志拍摄了照片。  相似文献   

19.
1996年8月6日上午9时许,鹤壁日报社各部室都在忙碌着。这时报社办公室接到紧急电话:你们报社记者采访遇车祸,速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报社同志迅速赶到医院时,只见医生正在抢救摄影记者韩海波。另一位文字记者李德庆去哪儿了?此时,这位记者正满头大汗忍着伤痛在淇县现场采访。这天,是河南省为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到河南视察讲话精神,召开的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的第二天,与会代表要去鹤壁市的一些农业产业化搞得好的典型参观,鹤壁日报派了文字记者李德庆、摄影记者韩海波参加报道。  相似文献   

20.
对每一个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来说,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同志植树,是我终生难忘的。2月20日凌晨,噩耗传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沉痛的哀乐声中呆呆地坐着、坐着,第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情景,一下涌现在眼前,格外清晰…… 那是1985年的初春,小平同志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已经连续5年以一个北京公民的身份参加首都的绿化植树活动,而《北京日报》的报道,一直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