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我国秦汉时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的演变分析出发,不仅揭示了秦汉时期服饰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更剖析了秦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互烘托、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作用,并阐明了秦汉时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秦汉时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的演变分析出发,不仅揭示了秦汉时期服饰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更剖析了秦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互烘托、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作用,并阐明了秦汉时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秦汉中央政府积极开拓,使得枳地历史更加多彩,枳地文化更为丰富、绚丽。这里仅仅勾稽秦汉中央政府在枳地的主要军政大事要事。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了解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秦汉时期文化的概况及其发展原因。同时,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事迹,知道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曾作过重大贡献。二、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张衡与地动仪。三、教具: 幻灯机一台、幻灯片十九张。四、教学过程: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秦汉政治上有什么特点呢?(提问学生或自答)是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封建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特别在这一时期,数学、造纸术和地震测量上,都取得了光辉成就。(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7.
出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考虑,秦汉时期对广大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族属、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不同,秦汉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对西北地区主要以军事行为为主,而对西南则主要是因其故俗而治。秦汉时期的西部拓疆拓展了我国的疆域,壮大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的朝那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秦汉历史文化记录中留有深刻印迹的朝那湫,曾经是国家蔡祀圣地,也是民族文化交汇的象征。朝那湫的水文地貌形势曾经发生变化。考察秦汉时期朝那湫及其相关现象,不仅有益于深化对于当时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理解,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当时生态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很古的时侯,就和邻近国家有了友好往来,以后又逐渐和较远的地区发生联系。在秦汉以前,我们已经和朝鲜、越南、中亚细亚等地进行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自秦汉以来,又和印度、西亚、罗马等地发生经济和文化关系。中国的生产技术、工艺制品和学术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各国;同时,我们也从外国学到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秦汉以前,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过了曲折的道路,新石器晚期江南的河姆渡文化十分先进,养蚕缫丝的手工业以及房屋建造等都已开始,并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有较大的影响。殷周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停滞下来。春秋时,江南的冶铜、铸剑、织丝等手工业又重新兴旺起来。到了秦汉时期,虽然北方的手工业生产发展比较迅速,但江南的手工业也仍在发展。秦汉时期,官府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巨大,除了秦在咸阳、汉在长安设有工室外,全国各  相似文献   

12.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安徽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地区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与华夏、尤其与东夷族关系密切。“三代”时期,该地区已形成东夷或华夏与土著族结合的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方特点比较突出,又有南北文化交汇的特点。先秦时期安徽地区文化的发展为秦汉文化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旧石器时代,东江为远古人类由西向东扩展的重要通道;夏商周时代,它成了岭南特色的区域考古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交汇点;秦汉时代,则成为秦汉政权经略岭南的中心区和大后方。通过对东江在岭南古史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可帮助我们加深对东江文化的形成背景、内容、特质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墨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精华对现代化建设仍有着启迪作用。但从秦汉以来墨学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流派存传于世。本文从时代背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与各学说特别是儒学的内在联系等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后来影响中国千百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政策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另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秦汉时期文化教育发达,科学技术进步,人的活动区域扩大,实践能力提高,民主意识萌芽,以"孝"为代表的道德素质成为人的素质的鲜明特点,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越南内属,称为交趾。随着中央政权对交趾统治的加强,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在交趾地区得以传播,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发展,而且为以后越南吸收中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古籍资料的梳理和地方文化研究人员的努力,已初步构建了“哀牢文化”这一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框架,但对这一文化时期的教育却缺乏相应研究。拟从哀牢夷区史前文化、哀牢夷区青铜文化和秦汉时期三个阶段,对哀牢文化时期的教育进行一些积极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今日之许昌及其周围地区,早在距今二千年前后的秦汉时代,属秦朝和汉朝所设置的颍川郡。当时这里经济繁荣,户口稠密,文化发达,人才倍出。今就史籍所载,试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