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是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人卫激光测距(SLR)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等空间技术,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观测技术,对地球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的国家地球科学综合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2.
杨凡  王和锋 《中国科技信息》2011,(9):24+26-24,26
在目前海洋观测业务上,新开展的GPS业务化海洋观测以其全天候、全球覆盖、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等主要特点,为海洋观测提供了更精确、更专业、更可靠的观测手段。GPS业务化海洋观测主要有:沿海定位、海平面观测(验潮)、海气交换(水汽含量监测)、沿海以及海底地壳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概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立于1967年,是联合国下属自筹资金的组织,目前拥有187个成员国、由来自116个国家约1238名工作人员组成,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网站的PATENTSCOPE数据库提供给全球用户可以访问专利合作条约(PCT)的专利申请,在申请日之后的全文格式数据均可查询。可输入检索的关键词包括申请人名称、国际专利分类和多种语言的检索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淑阳镇大罗屯村(39°47′54″N,116°57′28″E),占地约100亩,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河站实验观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不断发展壮大,21世纪初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成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野外台站。香河站是国家重大科学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以下简称“子午工程”)、全球气溶胶观测网络(AERONET)、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WWRP计划(World Weather Research Programmed)近期确定最大限度改进以天气预报技术为目标,发展以此为项目的敏感区观测方法及其观测系统,特别长江洪涝预报是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欧美国家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对于某一所关心的高影响天气预报对象,在其上游地区存在着对应的预报敏感区域(sensitive region),该敏感区域的观测对改进预报质量有着最大的贡献。如果能及时地在该敏感区域实施加密观测并获取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中,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和国际气象组织下属的一个权威性委员会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已经为全球变暖开展了长达11年的研究工作。根据不久前 IPCC 发表的报告称,在21世纪,全球变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于1987年由中科院正式批准,由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和原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联合筹建,当时定名为"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2001年成为中科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网络野外台站;2004年,由中科院批准更名为"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2005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国家级特殊环境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被命名为"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度荣获第一次"全国优秀野外科技工作集体"表彰。高原冰冻圈站是全球针对高海拔多年冻土监测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全球监测系统"中"多年冻土温度监测网"(GOSGTNP)、国际多年冻土协会活动层监测网(CALM)以及国际雪冰冻土数据网络中心的相关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各种因素入手,提出:(1)大坝安全监测要有明显的针对性;(2)重视对渍坝的分析;(3)大坝安全监测应和设计及大坝安全定检结合起来,以方便资料分析和相互校核;(4)加强对大坝安全监测(包括监测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系统的效益评估,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成为水库运行调度的依据,真正为提高水库效益服务;(5)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以方便经验交流,提高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议题。粮食可持续生产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是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挑战的有效手段。当前,对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监测与评估存在着数据鸿沟,而地球大数据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总结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研究的当前实践,包括对地观测技术在粮食生产系统各要素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在粮食生产系统综合监测及粮食生产可持续性评估中的应用。在上述实践归纳的基础上,依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四大杠杆框架,提出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的2个未来发展方向:多学科模型凝聚地球大数据推动知识发现支撑政府治理;技术创新集成地球大数据搭建产农户智慧生产决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09,(11):32-32
据联合国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全球的旱地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41%,却生活着大于20亿的人口(约为全世界人口的1/3),并且旱区系统上大约90%的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2.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是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但截至目前,世界并未走在实现SDG 6的正确轨道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并重新带领世界走上实现SDG 6的道路,联合国倡议并启动了包括融资、数据和信息、能力发展、创新、治理5个方面内容的"SDG 6全球加速框架"。文章从服务于SDG 6指标监测评估的数据和信息角度,分析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据进展、地球大数据技术在SDG 6指标监测评估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全球SDG 6监测评估中存在的2个方面问题:(1)仍缺乏可持续生产的高精度指标数据集;(2)缺乏集数据获取、指标计算、目标评估为一体的运行化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面向SDG6全目标指标体系监测评估的标准化统计报表与技术指南,以及搭建系统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IRDR)计划是由原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原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发起的为期10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2009年,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 IPO)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功申办并落地中国,成为ICSU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IRDR计划通过10年实施,成为全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旗舰计划,建成广泛的全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网络,形成有效的国际科学计划管理机制,取得四大成果:(1)我国首次成功落地ICSU国际大科学计划;(2)成功运行IRDR计划10年,确保了计划圆满实施;(3)提升了全球灾害与风险科技治理水平;(4)促成“新十年”IRDR二期计划的设立。同时,利用IRDR计划这一项目平台学习了国际的先进理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提供了经验,为全球综合减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利用全球的所有导航卫星所建立的覆盖全球的全天侯无线电导航系统。目前,可供利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以及未来欧洲的Galileo。GNSS的双星系统(GPS+GLONASS)接收机是目前条件下GNSS的一个具体实现.完全有机的将GFS和GLONASS融为一体。GNSS使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性和优势,提高了可见卫星数量,提高了观测精度和速度,最终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开放式、分布式、网络WEB方式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能够在远程集中管理下属所有电站的发电过程以及工作状况,实时在线监测水库、前池水位,高度、雨量等参数,以及发电机组参数,对发电机组的各种故障包括(电流、停机、缺相、欠载等)进行实时诊断,及时发现故障并报警。此外,系统采用集散式控制结构,在不改变原有计算机系统的原则下,即使不在电站也能通过网络查看实时数据,通过软件生成的图表帮助调度人员合理的调度,实现数据共享,方便领导部门进行决策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区域及全球尺度地表参数和能量循环的研究中迫切需要大范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已经具备在全球尺度上精确监测地球系统中诸多要素的能力。特别是星载微波遥感系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且对多种地表要素特性十分敏感,已广泛应用在全球积雪、土壤水分与植被等地表要素的监测和定量反演之中。精确的微波机理模型是理解遥感观测、发展遥感反演算法以及提高数据同化系统中观测算子精度的基础和关键。近30年来,研究人员基于电磁辐射和散射理论及微波辐射传输方程,针对不同传感器参数特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从单散射体、随机粗糙表面到积雪、植被等典型地物的微波散射、辐射机理模型,广泛应用于微波观测模拟和反演。文章对这一系列微波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随着遥感数据的不断丰富和遥感建模及反演理论的深入发展,包括微波遥感在内的遥感手段将为地球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研究网络(Global Atmosphere Watch.CAS-GAW)立足于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创建与发展,已完成了5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和一个联网观测质量控制与管理(QA/QC)中心的建设,创新完成CERN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网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CAS-GAW将建成国际标准的特色区域大气成分观测基地及环境、气候效应综合研究平台,继续主导和引领我国大气环境科学地基联网观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为大气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外交谈判等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4):300-301
童庆禧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1935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全球研究网络系统”(GRNS)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与美国宇航局(NASA)对地观测领域合作的中方首席专家之一。我国最早从事遥感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之一,特别在地物遥感光谱辐射特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工作,包括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地物光谱数据库、地物混合光谱…  相似文献   

19.
本多参数水质监测系统的设计可同时对水中pH,DO(溶解氧),浊度,ORP(氧化还原反应)四种水质参数进行监测。该系统设计具有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用户投资小、运营费用少的优点,对于解决监测采集点分散、分布面广、监测点移动、实时性要求很高的数据采集任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该设计在对现有数据采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开发的无线水质监测系统,并把如今发展比较完善的GSM网络引入到信息通讯当中,利用GSM网络的短消息业务来进行数据的远距离传输。监测中心站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给用户实时监测信息,并实现了资源共享。该监测系统中的监测分站不但可以与远方上位机进行通讯,还可以工作在单机模式下,便于现场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来,中国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已建成国家级和局级生态站26个,布局涵盖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青藏高原高寒区和西南岩溶地区等特殊环境,承担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示范服务和基地建设等任务。依托研究网络,组织大型沙漠、戈壁综合科考,填补我国沙漠科考的最后空白;探索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中国方案,集成四大典型区域的经典模式,制定相关行业和学科标准。进入新时代,研究网络要立足行业优势,加强联网-并网协作,优化站网布局,精进观测技术,拓展研究尺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回答社会和科学关切,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