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漠化是我国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就贵州省平坝县的石漠化治理情况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治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态重建,开发脱贫,任重道远 1.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省,生态形势十分严峻 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发育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有喀斯特分布的县市达83个,占全省总县市的95%;喀斯特是贵州最重要的省情之一.由于喀斯特广布,山高坡陡,加上成土速度缓慢,形成了风土层瘠薄而不易存留的"先天性缺陷",加上后天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据统计,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3 5%,石化面积已达1 3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还在以933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中低产田土占耕地80%以上,其中40%的耕地耕层不足15厘米.人口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互为因果,并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多时相多数据源的遥感影像(1973年的航片、1995年的TM影像及2004年的SPOT-5影像),从不同等级石漠化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近30多年来的石漠化风险格局变化的特征,以期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的石漠化变化特征规律.结果表明: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整个区域的景观正在向程度更高的石漠化风险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高度和极高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斑块类型水平上来看,不同等级的石漠化风险斑块的变化差异明显,在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上都存在差异,其中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面积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而变化最不明显的是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无明显的增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多时相多数据源的遥感影像(1973年的航片、1995年的TM影像及2004年的SPOT-5影像),从不同等级石漠化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近30多年来的石漠化风险格局变化的特征,以期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的石漠化变化特征规律.结果表明: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整个区域的景观正在向程度更高的石漠化风险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高度和极高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斑块类型水平上来看,不同等级的石漠化风险斑块的变化差异明显,在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上都存在差异,其中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面积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而变化最不明显的是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无明显的增减趋势.  相似文献   

5.
贵州东北部的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具备生态环境敏感度高、承载容量低、土地石漠化严重等特点,为了改善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应当合理建设农林复合生态模式,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本文以思南县为例,对黔东北喀斯特山地农林复合生态建设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致力于我国西南喀斯特表生过程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及驱动力,论证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碳、氮等营养元素和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变化响应、反馈机制;剖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实现对石漠化发生、演变动力学机制的深刻解析,探明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途径和机理,并进行示范;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质地貌类型区特点,构建了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模式,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识别石漠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有效治理和恢复石漠化。以往研究对影响因子的空间局部差异关注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研究区,选取自然及社会经济等12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普通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嵌入空间因素,分析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Moran’s I大于正态函数在99%显著水平,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2)GWR模型R~2(0.508)明显高于传统统计模型的R~2(0.156),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显著提高;(3)12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关系呈现不同数值大小、正负效应和线性组合关系的空间分布差异;(4)人类活动叠加在喀斯特特殊的岩性、土壤和植被组合上,显著影响石漠化分布;同时,局部区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石漠化的急剧变化。GWR模型可揭示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局部的关键影响因子,刻画多因子组合作用对石漠化的影响,有助于差别化的小流域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8.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面向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发现了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二元水土流失特征,地表侵蚀产沙一般低于50 t/(km2·a),但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阐明了喀斯特景观格局与关键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研发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技术体系,开展了生态工程背景下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提出了喀斯特景观保护的优化管控措施,构建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科技扶贫模式,形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地“石漠化”是指植被、土壤覆盖的草地转变为岩石裸露和砾石覆盖、土壤严重侵蚀、草地生产力下降的一种草地退化过程,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在滇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分类和程度分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石漠化”现状与景观特征实地调查,选取基岩裸露、植被覆盖、小生境组合、砾石含量、土层厚度和坡度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划分草地石漠化类型,将高寒草地“石漠化”划分为草地喀斯特和草地砾石化,通过构建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RDI(Rocky desertification index),初步提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和图斑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省份。由于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严重,影响了喀斯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喀斯特石漠化的认识和治理,有利于促进喀斯特地区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喀斯特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忠法 《资源科学》1988,10(4):54-57
一、贵州生态恶化令人瞩目 贵州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极大,但目前经济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的多民族内陆山区省。该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属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土地面积17.6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4%。有人说,贵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解放以来,贵州农村经济虽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左”的干扰,加上人口增长过快,就业渠道又没有开发起来,迫于温饱的需要,从而出现了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的现象,于是造成了水土流失,粮食减产。为增加粮食产量,就再进一步开荒,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结合贵州省思南县喀斯特山区地理条件,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思南县耕地利用资料,对思南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整理复垦、确保耕地的占补平衡,激励农户保护耕地等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胡际权 《资源科学》1989,11(5):8-12
贵州是我国典型山区省份之一,虽有云贵高原之称,但实际上属于切割深度不一,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地。据量算,绝对高度>500m、相对高度>200m的各类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其中高于1200m的中高山地占全省面积30%,低于1200m的低山山地占57%;绝对高度<500m、相对高度<200m的各类丘陵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0%;坝地(较宽阔的河谷盆地)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其中<1000亩的坝地占57.5%,1000—10000亩的占34.0%,>10000亩的仅占8.5%。同时贵州也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地区,碳酸盐岩层覆盖全省面积73%。  相似文献   

14.
在现阶段的发展当中,由于各个地区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因此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贵州地区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当地的缺水程度一直在我国众多城市当中的前列。为了保证在日后的发展当中,有效的保持水土,当地的政府决定采用退耕还林的方式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相对而言,退耕还林是一种补救性的措施,很多的地区都在采用退耕还林,但这一措施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因此,在退耕还林期间,需要考虑到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面积达137万km~2。滇、黔、桂三省(区)岩溶面积达32.06万km~2,约占全国岩溶面积的23.4%,占三省(区)总土地面积的39.7%,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岩溶最集中的区域。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岩溶面积分別为11.09万km~2、12.96万km~2、  相似文献   

16.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其中包括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综合成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10个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它们有助于解释在喀斯特生态修复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文章也指出了解决办法。它们构成了一套核心原则,可以指导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应对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可持续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山银花是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优良物种,种植山银花是充分利用山地特别是喀斯特地区资源,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广西百色市种植黄褐毛忍冬规范化种植生产经验,介绍适合种植的山银花品种、繁殖方法以及种植、采收、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规划盘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开发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盘州市为研究区,运用RS与GIS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整合社会与经济发展数据,按照《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试行)》中三类空间划分方法,评价盘州市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盘州市石漠化分布较广,面积达1059. 90 km~2,已发生石漠化等级主要以轻度、中度为主;盘州市适合开发面积共占国土面积26. 08%,市域内土地资源有限且土层浅薄,区域发展潜力小;参考石漠化综合防治治理模式与地方发展实际,提出在轻度以下石漠化-适宜及较适宜开发地区发展刺梨、核桃、软籽石榴等为主的特色规模种植业,特色产品加工业、战略新兴产业、新型建材等产业,在中度以上石漠化-适宜及较适宜开发地区,禁止大规模毁林开山等非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非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开发行为等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土壤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而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5,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并说明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岩溶俗称喀斯特,是在碳酸盐类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发育的一种独特的地质作用和现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总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因此在公路隧道的施工中将不可避免的穿越岩溶地区。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各地纷纷兴建了不少的公路隧道。在穿越特殊地质条件区的时候隧道经常会通过溶岩地区。新和隧道属贵新公路都匀至新寨段改扩建工程第十一合同段,重点介绍了新和隧道在通过溶岩地质区时的工程处理手段。为公路隧道溶岩区处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