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2.
钓饵启示录     
管察 《钓鱼》2007,(1X):20-21
某鱼饵厂生产了一种专钓草鱼的鱼饵,叫“草鱼王”。可是,野钓少草鱼,池塘里养的付不起费,就是钓鱼比赛也是鲤鲫霸窝.轮不着草鱼咬钩,不过有人透露:在杭州地区钓混合鱼,不管香饵腥饵,加一点“草鱼王”鱼就胃口大开。  相似文献   

3.
有“水老虎”之称的鳡鱼,其钓法,除了正常的真饵钓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拟饵钓法钓之。用拟饵钓鲍鱼,一般有两种钓法,以下简介之。一、用路亚拟饵甩钓鳡鱼的方法就是垂钓者将路亚拟饵钩远投于垂钓水域,待路亚拟饵钩下沉至鳡鱼活动的泳层时,即提竿同时摇轮收线,使拟饵钩在该泳层犹如活鱼游动,诱使鳡鱼上钩。  相似文献   

4.
郅辽 《钓鱼》2008,(8):12-13
中庸是国粹。讲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庸是不能不讲的。钓鱼也是如此,比如钓饵轻了,雾化了容易招小鱼:重了,硬了,稍微小一点的鱼啃不动、吸不进,用中等比重的饵或将大比重的饵和轻饵按1:2、1:3的比例结合起来,这样大小鱼都能接受。又如浮标调4钓2,钓组不灵不钝,从这里起步钓生口鱼,钓老实鱼,鱼口变了,钓高1目或钓低1目就有了新感觉,这是浮标的中庸之道。子线22~25厘米适合钓混养鱼,从这个基本式出发,钓好了混合鱼再钓对象鱼,子线长短就变化有度了,能说这里面没有中庸?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6.
刘兴南 《中国钓鱼》2004,(11):23-23
时下兴起的拉饵钓鲫法很受我们这群钓鱼迷的欢迎与喜爱,闲暇时到池塘边去拉饵速钓鲫鱼,品味其中乐趣。然而池塘里的鱼大小不均,对垂钓可有影响。有时正钓得得心应手起劲儿的时候,浮漂忽然不动了,少顷,有力地下挫。是大鱼信号!一提竿,水下的鱼很重,动作扭扭捏捏的,那么一定是钓中大家伙了。如果是平时搓饵钓,1~2千克重的鱼并不费多大劲儿,2~3分钟基本“拿下”。可拉饵钓鲫的脑线  相似文献   

7.
张兴旺 《中国钓鱼》2004,(11):44-46
对悬坠长脑线钓组的下顿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鱼将饵钩吸入口内,吸饵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另一种是说,鱼吸饵后摆头,游动,游动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我们知道,鱼吸饵钩的力,是鱼对钓组的第一作用力,而鱼游动在吸饵之后。显然,两种解释不在同一时间段,也不是同一作用力。由游动力引起的漂相,从时间上讲,当属于次级反应;从力度上  相似文献   

8.
辛朗 《钓鱼》2003,(18)
尽管拉饵钓浮成了池塘钓鲫的有效手段,但是喜欢搓饵钓草鱼、鳊鱼。在成都周围,用浮钓方式钓罗非鱼、胡子鲶和鲈鱼,或在雨后上层水温降低,下层鱼纷纷上浮的时候,搓饵钓半水鲫鱼的人也越来越多。观察线组,我发现钓取对象不同,各人对线径、子线长短、用钩和鱼漂的调整有着不同的理解。1.钓慢鱼盛行倒拉牛,钓快鱼看好极碳线。搓饵钓浮,提竿时鱼一窜就把子线挣断了。池钓用母线3号,子线2号应该很保险了,可是在按天收费的池塘跑一条大鱼,要后悔好几天。于是精选子线,3号母线配了1号金刚星。然而线径粗细有序,强力颠倒了还是倒拉牛,1号“金刚星”的…  相似文献   

9.
拟饵钓技巧     
庞在虎 《钓鱼》2005,(18):42-42
拟饵是用于钓取肉食性且有掠食行为的鱼类,如大口黑鲈、红梢、鳜鱼、鳃鱼、翘嘴红鲇等。使用拟饵钓鱼不是所有的拟饵都能奏效,它的前提是拟饵的大小、形状、颜色必须符合所钓对象鱼的食性。施钓的时间符合被钓对象鱼的习性。虽然用拟饵钓对象鱼较为宽泛,但也必须注意季节和用饵。如果你在钓鳃鱼时用了蚂蚱型拟饵,设想,你一天的努力都可能白费。尽管鳃鱼有掠食行为,但它还是有视觉。换言之,拟饵只有必备了饵的具像,对应了鱼的食性和有掠食行为的鱼,你才有可能钓获。因此,选择拟饵的前提与技巧,就是拟饵使用是否对路。  相似文献   

10.
以尾数计成绩的比赛主要针对两种鱼,鲫鱼和罗非鱼。然而,2轮或3轮之后钓一标深就有了变化,例如:水线延长,抛钩距离缩短了;调整摆幅,长子线换成短子线;控制雾化,拉饵改搓饵;改善钓饵,增强鱼饵的适口性等等。概括起来就是怎样钓好乱层鱼。  相似文献   

11.
巧解乱线     
《钓鱼》2005,(11):38-38
长竿短线钓草,中鱼率高,是传统钓友喜爱的钓法。但在草中钓鱼时常会因钩到草上,扬竿,尤其是小鱼抢饵将钩拖入草中,而导数乱线。我解乱线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吴芜 《钓鱼》2014,(9):6-8
一天3轮,两天6轮或8轮的钓对象鱼比赛都脱不了I轮稳、2轮快、3轮变的规律。稳的表现是边位、中间位差别不大,甚至搓饵和拉饵的钓获量都很接近。快是鱼离底了并集中在某个层面,钓棚固定了,鱼口稳定了,钩到位即有口且信号一致的结果。变是变招,鱼情多变,相邻两个钓位一钓底一打浮相互影响,结果不是钓底改打浮,就是打浮改钓底、钓离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钓鱼》2001,(2):36-36
有针对性地施饵是垂钓的精华,只有饵的特性与鱼的习性和口味相匹配时,才能达到钓对象鱼的目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春季钓鲫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郑巍 《钓鱼》2011,(4):24-25
悬坠钓组的子线长短是由钓法和鱼的泳层决定的。例如搓饵钓底,18~25厘米;搓饵钓行程,30~50厘米;拉饵打浮、钓一标深,6~12厘米。同样钓底,钓跑铅就比搓饵钓底短。  相似文献   

15.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2):20-21
寻鱼层悬钓:是一种从下层往上引的诱鱼速钓技术。垂钓者在施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1 当你在正常搓饵或拉饵底钓时发现,鱼标在立稳下沉时就出现停顿、上升的漂讯或是上钩中鱼率高的现象,这都是鱼儿离底截食的反应。2当你在实施正常的底钓时,由于误将鱼儿诱集水底大多或是遇到从未被钓过的鱼儿对饵的哄抢等,造成在抢食的过程中,将钩饵推来拱去,搅得窝底浑浊不堪,只见漂动不见上鱼。遇到上面这两种惰况,你就得采取寻鱼层悬钓战术。及时将鱼标下移3-5厘米,缩短水线使双钩饵离底,避开底层浑浊区,寻找鱼儿吃食最佳的水层,这样既解决了漂讯乱的问题,又提高了上鱼速度。如果还出现鱼标未沉到位就有讯号,你仍须继续下移鱼标,直至寻到能连续不断上鱼的水层。这种由下往上的纵向诱鱼悬钓技术,是最常规的钓法,也是多数钓手喜欢采用的一种较为稳妥的诱鱼速钓方法。钓手能始终了解鱼层的高度及走向,并能主动根据其变化而随之应对。  相似文献   

16.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7.
张铨 《钓鱼》2004,(23):19-19
一、沉底坠钓组灵敏度低但鱼的吞饵障碍最小 鱼漂等的浮力和坠子等的重力之间建立二力平衡关系时,钓组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立漂或星漂的悬坠钓组就是处于二力平衡状态。野钓中使用沉底钓组较多,这种钓组重力和浮力不相等,重力远远大于浮力。卧底的坠子的重力与地面支持力相互作用。因此,沉底坠钓组灵敏度显然较低。但是,由于坠卧底,子线弯曲松驰,鱼开始触饵吞饵时不受到坠子阻力也不受到鱼漂上浮力的作用,因此吞饵障碍最小,  相似文献   

18.
传统钓法在野钓中的特点是采:用粗线卧底钓,较大的浮漂加硬饵。优点是抗风、流能力较强,对付大鱼有成效,缺点是在不同自然条件下要适合钓所有的鱼种,钓组的灵敏度就显得不够了。尤其在水体较肥、闷热、气压低等自然条件下垂钓,因鱼吃饵动作很轻,传统钓组很难反映出鱼讯,致使鱼获量直线减少。而台钓法则有钓组灵敏度高、雾化饵诱钓结合功效大、起鱼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海钓三字经     
滩上钓准甩线,随风转。北风天,钓南岸。南风天,去北岸。来半潮,到海滩。钓鱼线,备二盘。钓鱼钩,小而尖。钓鱼坠,笔帽贯。鱼饵料,喜新鲜。蚬子饵,海蛆卯。钩落底,扯紧线。不咬钩,别心烦。鱼吃饵,快刹线。拔上鱼,把饵换。擎起手,甩出线。能钓者,凭手感。手头灵,是关键。多钓鱼,甩远线。一百米,最客观。沿边鱼,有规范。潮涨满,鱼扑滩。潮罢印,吃钩欢。潮退半,鱼离岸。  相似文献   

20.
吴芜 《钓鱼》2011,(1):12-13
从古至今,钓鱼七种武器:竿、线、钩、坠、漂、饵、轮。不管线组结构,材质怎么变化,除了钓穴居的黄鳝可以不用钓线外,凡钓水中之鱼是无法不用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