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光明日报第一版《来自前线的报告》专栏里,陆续发表了该报摄影记者吴力田深入老山前线,冒着敌人炮火,拍摄的真实的、难得的、珍贵的照片。一位摄影记者,不是把镜头停留在那些平平常常、安安稳稳的地方,而是对准充满硝烟的战场和殊死战斗的勇士,这种深入、及时、有效的工作作风是值得称道的。一位记者深入到前线去写几篇报道,拍几  相似文献   

2.
记者泪赞     
光明日报驻湘记者康湘岳,最近在采写《茶山常绿颂英魂——记高级农艺师刘先和》这篇通讯时,为主人翁事迹所感动,几次流下热泪。饱蘸真情的文章,必然赢得共鸣。许多熟悉刘先和的人被深深打动,也禁不住泪流满面。读者的泪是真精的泪,记者的泪更是珍贵的泪。  相似文献   

3.
东北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的消息传出后,中央和地方数十家新闻单位先后派出上百名记者奔赴扑火第一线,将灼烤人心的火情消息和军民奋战的英勇事迹及时传向祖国和世界各地。他们用自己的笔、照相机和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记者冲到第一线,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中华新闻报》4月25日报道,2月13日,《新快报》摄影记者王小明因1月到广东中山近距离采访“非典”病人被感染而病情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恢复工作。他在病中还想着他见过的其他病人,“在病床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其实我一直不以为然……但当我想起那次在中山采访时看到病床上那位小姑娘,当时她躺在床上剧咳不止,整个身体在咳嗽中颤抖,面带泪水,表情痛苦。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网民发帖评论道:“这和…  相似文献   

5.
提起“赤脚医生”,想来有点年岁的人都记忆犹新。烈日下、风雨中,他们不避风险,不辞劳苦,每日里背着药箱,东奔西走,进村入户,为人们送上药物,驱逐病魔,是那个特殊年代最乐于奉献的群体之一。 当“赤脚医生”走进人们记忆深处的今天,湖北楚天都市报又 集了一群“赤脚记者”。他们和赤脚医生有着共同的吃苦和奉献精神,不愿靠新闻发布会获取新闻,无意靠“请帖”采访新闻,不屑从材料堆翻拣新闻,而是走街串巷,深入一线,采写“独家”、“首发”新闻。群众由衷地称道这群 “赤脚记者”:“眼睛亮、耳朵灵、鼻子尖、笔头快。”去年…  相似文献   

6.
赞记者亮牌采访会议李成喜《新闻战线》第六期一则新闻界信息报道:泸州日报记者亮牌采访会议。文内介绍,泸州日报从去年11月实行记者采访会议须带一块长15厘米、宽6厘米、标有“泸州日报”的镀铜金属牌,放在记者席上。这样既可让会议主持者心中有数,又可使其他领...  相似文献   

7.
如何推动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去出精品?近年来,一些报社倡导记者到生产、经营一线“打工”,这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但是我们的一些记者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自身充满“骄”“娇”二气,而且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严重脱离,成为“围着轮子转,围着领导转,围着盘子转”的“三围”记者;写出来的新闻也是言之无物、了无生气。以至许多品位高的作品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且出自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通讯员之手。按理说,记者是抓“活”鱼的专业队,因为无论对中央和地方党委精神的理解,还是对编辑部报道意图的领会以及社会活动范围,记者比通讯员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论采访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体上也比通讯员稍胜一筹,之所以写出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记者懒得下水,下水的也往往是在浅水里“摸”。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社摄影记者吴力田,一九八五午十至十一月间随新闻代表团赴老山前线采访。她不仅在艰苦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而且主动要求参加战斗,在同越军的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为此,光明日报社编委会曾通报嘉奖了吴力田同志。下面这篇报道记述了她的生动事迹和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标题,我想先不嫌赘述地摘录一段文字,抑止一下不平静的心情,与读者诸君感悟一下其中蕴含的那份情感——“傍晚时分,天越来越冷。在汽车站里,我们告别,互道珍重。孟杰已是精疲力竭……我流泪说:别忘了还有北京,见徐大夫、福燕护士长,如果你愿意,我会陪你一起去。他努力探出车窗,背起了小路的句子:‘我愿意成为铁道上的一根枕木,让中国防止艾滋病的这列火车驶向前方。’我抹掉一把泪,大声跟着背道:‘不管你这  相似文献   

10.
在抗洪前线,他们个个是特殊的勇士。虽然他们不一定扛砂袋、背村民、用身体挡洪水、巡堤查险情,但是他们扛的是摄像机、背是摄影机、在洪水里举的是话筒、在堤上手中拿的是笔。 由于任务紧急,记者们出发前往往来不及跟家人打招呼,甚至连换洗衣服都没顾上带。在电视里大家都熟悉的一张张原本白净的面孔,日渐黑瘦。多少次想打个电话说声“保重”,但总是怕他们正在抓空打盹儿被我惊醒。他们很多是有妻儿老小的年轻人,我知道其中有位记者是独生子,父亲去世不久,老母拖着病腿行动艰难,还有个两岁多的幼女,家务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另一位记者,八十多岁的老父重病在身,必须定期去医院取药、检查,无奈只好请邻居朋友帮忙。每位开赴第一线的记者,都克服了这样那样  相似文献   

11.
赞记者的吃苦精神和“笨功夫”文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并不长的普通记者,为什么能提出并抓住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物价现象、政府如何管理市场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记者老老实实地“沉”了下去,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从贴近群众最关心的日常生活问...  相似文献   

12.
杨驰原 《传媒》2015,(1):24-25
“我是个记者,但不是好记者,也讲不出好故事,但我愿以《传媒》为阵地,对‘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做好宣传报道,为‘好记者讲好故事’点赞”.这是笔者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组织者的表态,现在笔者的表态落到了实处,“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如期制作出来了,审稿过程中,再次被这些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动,感动之余,连点三赞.  相似文献   

13.
14.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5.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媒体上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新闻纷纷登台亮相,其中一个评选最有意思,那就是年度“十大假新闻”。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他们的神经虽然多多少少已经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18.
我认识几个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年轻同行,因为经营着各自的法制报道栏目,所以他们都开着带有"110"字样的警车.天天就那样开着警车工作,开着"110"上下班.  相似文献   

19.
微笑服务赞     
微笑服务不只是简单的微笑 服务的字面组配,而是二种概念综合产生的又远比这二个概念内涵丰富得多的新概念。微笑服务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服务方式之一。她是文明礼貌的同义词;她是  相似文献   

20.
荷花赞     
<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