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任中央军委主席期间.进行过两次大的阅兵.第一次是1981年秋.在华北某地观看军事演习后检阅演习部队:第二次是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上举行的盛大阅兵。我有幸被派遣参加了这两次重大阅兵的摄影采访,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对每一个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来说,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同志植树,是我终生难忘的。2月20日凌晨,噩耗传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沉痛的哀乐声中呆呆地坐着、坐着,第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情景,一下涌现在眼前,格外清晰…… 那是1985年的初春,小平同志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已经连续5年以一个北京公民的身份参加首都的绿化植树活动,而《北京日报》的报道,一直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能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反之亦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开始问邓小平同志有什么感想,邓小平同志说:“我是来劳动  相似文献   

6.
1988年3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选出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而且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而言 ,这是邓小平同志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开端和体现。作为新华社记者 ,从我采访党的十三大开始 ,就酝酿写一篇反映这方面改革的报道 ,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我又在会上采访 ,并把写篇这方面报道的想法报告了杨尚昆、薄一波同志 ,他们两位老人家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薄一波同志说 :“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你们新闻界是得要有一篇反映邓小平同志带头不搞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头报道 ,就由你来写吧。”他还陆续…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任中央军委主席后,进行过两次大的阅兵,第一次是1981年秋,在华北某地观看军事演习后检阅演习部队;第二次是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的盛大阅兵庆典。我有幸参加了这两次重大阅兵活动的摄影采访,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一些遗憾。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9.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0.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潘琦同志主编、我做责任编辑、薄一波同志撰写序言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钱老的电话在我社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使我深为感动。我仿佛看到钱老拿着我责编的这本书,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而钱老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他那渊博的科学知识,那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一腔火热的爱国激情,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11.
谈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熊兴保以凌厉泼辣的采访风格著称于世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契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采访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下面是她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法拉契一见邓小平就说:“明天是您的生日!”小平同志有些惊讶;“我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4,(8):4-7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表达的是邓小平同志发自肺腑的真情,今天依然清晰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耳边,成为时代的强音。邓小平同志以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让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了解他那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次拍照顾棣1994年8月初,我专程赴京请吴印咸摄影大师为蔡子谔与我合著的《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一书作序,抵京后得知吴老近年多病,常注医院,为保护这位国宝级文化名人的健康,社会活动已很少请他参加.也不让外界多去采访打扰。8月6日清早。我抱着试试看的...  相似文献   

14.
初夏的一个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同志,请他谈谈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党的建设的宣传问题。话题自然从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说起。郑科扬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  相似文献   

15.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16.
1972年,我到上海石化总厂筹建指挥部工作不久,领导要我负责接待工作。最使我难忘的是有幸两次参与接待邓小平同志视察石化总厂,并担任记录。现在,我就小平同志两次视察上海石化总厂的一些片断纪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1991年走进柘城县人武部,走进民兵报道员的行列,张超至今已经整整奋斗了10年。1991年8月柘城县人武部聘请张超为专职报道员,从事民兵新闻报道工作。从此,他写作的热情更加高涨。那时下乡都是骑自行车,到边远乡镇去一趟单程就需要两个小时,但他从不言苦,哪里有新闻他就奔赴到哪里。为了采访我国女篮明星郑海霞的父亲,他两次去郑海霞家却没有见上面。有一次一直等到晚上7点才见到,采访结束时天已黑透,郑海霞的父亲要留他吃晚饭,他说什么也不肯。在回家的路上他还在兴奋地构思着这篇文章,一不留神,车子掉进了路边的…  相似文献   

18.
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95年1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这个会开得好,朱开轩同志的讲话,于友先同志的讲话,韦钰同志的两次讲话,还有这次会议的文件都很好。我认为这次会开得很好,是一次很成功的工作会议。我总觉得我们高校...  相似文献   

19.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20.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