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厚江提出的“本色语文”强调“语文本原”“语文本真”和“语文本位”.其中,“语文本原”是目标和任务;“语文本真”是规律和途径;“语文本位”是方法和效果.“本色语文”揭示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规律是:追求实实在在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追求智慧而充实的课堂对话;追求朴素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态.  相似文献   

2.
近日,杨再隋教授对“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鲜明地提出“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的重要命题,让大家眼睛一亮,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一命题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持续的指导作用。语文本色应当坚持。但是,问题的讨论似乎还应再深一步。比如,语文本色的深刻意蕴和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比如,语文本色纠正语文教学中的错位、越位,还有没有一个上位的问题,即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问题,等等。语文教学应有更高的追求,否则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难以实现和达到。语文本色有再追问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度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什么是“本色语文”呢?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这就是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4.
“本色语丈”就是在语文教育中摈弃那种忽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想法和做法,还语文教育本来就具有的“色彩”、“颜色”和“味道”。“本色”是针对“彩色”而言的。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阵阵“流行风”的挑战,如五颜六色的教育内容、花里胡哨的教育形式、华而不实的教育泡沫等。对于在流行的“时尚”与传统的继承上信息不太对称的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叉口上,正确地寻找语文教育的适宜坐标,更多地关注语文教育的本色本香。要知道“一时流行”往往只能“流行一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挖掘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因素,并将学生的智能水平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审美境界的追求等作为本色,才能使语文教育永葆青春,并进而获得科学的发展。有鉴于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力争回归“本色语文”,即既要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又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还要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种种问题也在教学中逐渐凸显。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正是应对时代挑战、促进教法革新、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其以“本色语文”理念为根基,精准定位多媒体技术运用内涵、特征,深入探析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的模式构建,用技术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改进,力求实现语文课堂质效的最优化,在真实、本味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听名师或者专家讲座的时候,常常听到诸如上课要有“语文味”,或者语文要是“本色语文”等等,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初期有些授课形式确实哗众取宠了,应该矫正;同时也认识到不管是语文味也好,还是本色语文也罢,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要将语文的本质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而非那些刻意展示的雕琢过的中看却没有实效的花架子。  相似文献   

7.
何谓“本色”,辞典诠释为“事物本来的面貌”;何谓“本色语文”?沿用上述辞条,笔者以为,意即坚决扫除时下不少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虚、假、杂、闹”等表面现象,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合理训练、夯实基础,穿析文本、体味情感,熟读深思、教化育人的过程中触摸“语文乐趣”、享受“语文滋味”、积淀“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充分彰显“语文”所固有的本来属性:简而言之,本色语文、本色的语文课堂,就是要以“语”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他对“诗意语文”的内涵有一个说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可以说,小学语文教育正经历一种对本色和本真的追求,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慧华 《课外阅读》2011,(9):281-281
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色.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对语文本色的深刻意蕴以及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本色的追问和探寻,必须立足语文教学的“黄金分割点”,即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黄金分割点”、合理把握读与写的“黄金分割点”、准确把握思考与交流的“黄金分割点”,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该赋予语文课堂怎样的色彩?本色!唯有本色才是语文课堂的芬芳所在。语文课堂的本色是什么?朴实有效、反复吟诵、灵动生成就是其本色。本色语文:把语文当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杨再隋先生发表他的学术报告《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语文课堂上出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由此,他发出“语文课又怎么了”的诘问,同时质疑:语文课该是什么样?语文课该怎么教?基于这样的理性审视,杨教授提出语文回归的理念——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  相似文献   

15.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曾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了准确、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虚、闹、杂、偏”四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本色语文教学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时常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些尴尬。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语文教学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造成“假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听名师或者专家讲座的时候,常常听到诸如上课要有语文味,或者语文要是本色语文等等,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初期有些授课形式确实哗众取宠了,应该矫正;同时也认识到不管是语文味也好,还是本色语文也罢,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要将语文的本质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而非那些刻意展示的雕琢过的中看却没有实效的花架子。基于此,我们将本色语文作为本期讨论的中心词,一起来探求本色语文之本。  相似文献   

18.
回归本色语文,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要牢牢把握本色语文的内涵,抓住本色语文应有的本质和本位,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真、善、美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本色语文教学引导其走向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色语文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本色语文要体现的是语言的习得、思维的培养、人文的渗透.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保持原汁原味,才是最美的自我.小学语文教学要的是本色语文,本真的师生和文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20.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也精彩”,两天的宁波市小学语文农村“新生代”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落下帷幕,选手们为我们展示了朴实、真实、扎实的本色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