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省史学家是以“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以五万军队的军事手段,将思南(今地)田宗鼎、思州(岑巩)田琛逮赴京师处斩,分其地为八府四州,遂设贵州布政使司”于贵阳为由而认定此为贵州建省之始的.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未见准确:北宋末年,宋徽宗为开化黔中以南消灭羁縻州而置黔南路。此应为贵州建省之始.  相似文献   

2.
文化和它衍生出来的环境,始终在贵阳不同时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郡国并存、土流并治的格局,助推了黔中地区人类早期城邑聚落的萌芽。魏晋之际大姓势力的崛起,频繁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为贵阳地区早期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唐代推行羁縻州制,从制度文化上给予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唐武德三年(620年)在今贵阳地置矩州,一直延续到宋代,直至明初建省,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省清代史学家以宋太祖将最先归附于宋的“矩州”,嘉称为“惟尔贵州”一语,套用黔中称“矩子”为“櫃子”为同一物名这一叫法,于是想当然地演绎为“矩州语讹为贵州”,说成“于是始有贵州之名”起源的出据典籍。笔者认为,史学家们以宋太祖敬呼“矩州”为“惟尔贵州”抬举之词的“贵州”代称,将一部由宋徽宗以“黔南路”军事手段“拓地环二千里”形成的新型区划,始建的一个真正的黔省“贵州防御使”之史统统抹掉,从而导致至今无人破译“贵州”行政区划源于“黔南路”历史源流的断层史。  相似文献   

5.
贵州建省600年来,在贵州境内的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最具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其中,黔中王学为1500年所积累的形上智慧,黔中佛学为贵州学术思想文化的精华,黔中易学为本土化经学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6.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7.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贵州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时期。在明代“改土设流”的基础上,清代在贵州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名存实亡。清王朝改变明代府、州、县与卫、所分治的局面,行政区划逐渐划一。由于这些举措,促使了黔中境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9.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10.
"王学"在明代影响至巨",黔中王学"因其与王阳明谪居贵州和龙场悟道的特殊因缘,而成为"王学"的重要一支。但是,整个明代,与贵阳仅一水之隔的播州(今遵义)地区,却不见任何"王学"影响的痕迹。造成此历史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播州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抵制,二是明代播州地区汉文化水平的普遍衰落与文化发展环境的恶劣,三是播州隶属关系的长期不确定,使其未能有效对接中央文教政策。而"王学"不入播州这一文化现象更深层反映的是汉"夷"文化的交往,以及土司制度对文化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12.
贵州建省以来,游宦、游幕或贬谪来黔的客籍文人络绎不绝,他们或兴办官学、书院,或琢育黔中人才,或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或传布宗教文化,为贵州文化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经过历史沉淀和岁月积累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兼具“地域”与“文化”双重特性。贵州历史悠久,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活动。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逐步推行。宋代,贵州成为行政区名称见于史册。明代,贵州建省。  相似文献   

14.
唐代,开元年间所设的十五道之一——黔中道,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幅员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辖18个经制州和51个羁縻州。自古境内以盛产盐丹著称。在唐王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中原兴师,黔中独宁",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本文从盐的角度解读"黔"字入手,展示了以盐丹文化、多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文化、流官和流放文化、羁縻州文化为其内涵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15.
贵州风光奇丽,拥有独特的岩溶地貌、峻崖奇峰、急流险滩等。有"西南硕儒"之称的郑珍写下了许多吟咏黔中奇山异水的山水诗,将黔中景观描绘得出神入化。其山水诗让人们在感受山水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的同时,得到双重的审美愉悦,有助于贵州旅游景观的宣传及开发。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置涪陵县于郁山,三国时置涪陵郡,以至唐置黔中道,使彭水地区成为道、州、县三级治所的要地。开发盐、丹地方产业为特征的"黔中文化",源头在郁山。几千年年来郁山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仅先后修建的庙宇就有"九宫十八庙"的种种传说,对应考证不同版本的地方志,有关说法并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7.
道教传入贵州沿两条路线,一自川渝,一自湘楚,其传播线路的性质为延展而非递进,即贵州各地的道教分别从外省传入。思播地区虽然最早接触道教,却并未形成对贵阳等其他地区的道教信仰优势。同理,贵阳道教的影响力也甚少辐射到思播地区。因此,明清以来,贵阳被设为贵州道教的管理中心,却不能简单称其为贵州道教中心。  相似文献   

18.
“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该语出自被称为“贵州教育科举之父”的明代进士、思南人田秋。先贤的引领及其历朝历代有识之士兴学育人的薪火相接,使地处乌江中游的“黔中郡首”——思南的教育一路辉煌而长盛不衰、持续发展,成了影响遐迩、名冠黔中的金色名片。  相似文献   

19.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的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这是贵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武陵”,既是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概念,也是一个自然实体概念。从行政区划看,“武陵”的名称起始于汉代所设的武陵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解释“武陵郡”时说:“汉置,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三里。后汉移至临沅,在今湖南常德县西。隋初废,寻复置移今常德县治。唐置朗州,寻仍日武陵郡,后又为朗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