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冗长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应答”、“僵死的学习规则”、“刻板的标准答案”、“专制的效果评价”,使阅读学习过程布满了荆棘和陷阱,学生感到课文中学问无穷,难题无数,尽管提心吊胆,亦步亦趋,但最终还是难以绕出迷宫。教师主要依靠外在的重复强制,甚至是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学生被动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学术界流行的主体选择论并未能对社会历史中人的自由做出科学的说明。对社会历史中人的自由的最为深刻而科学的说明仍然只能是,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本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自由观及其缺陷,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首先是人类主体区别于动物界的类本质,是人对的必然认识、利用和驾驭;其次,作为主体能动性和自由主性的体现,它是在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中逐步实现、;发展的过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人类自由追求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但自由的发展望远不会守帕发展大体经历了从自然界和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从艰人//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认识主体、创造主体,应逐步获得最全面、最深刻的内在自由。思想学术的民主,既是实现主体精神自由的前提,也应该是它的结果。学术民主的实现,须以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为基本前提,即富于民主精神的社会环境和主体自身所具备的民主素质。文化专制主义曾经从外部取消了人从自在到自为的实践可能性,使主体的自觉意识丧失并沦为专制主义的奴隶。我国当前进行的政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根据其社会内外联系的多少及其强弱将社会划分为封闭型社会(closed society)和开放型社会(opened society)。一般来说,前者是指建立在小生产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后者则是指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通、环球航行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由此可见,在世界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体将自身看作是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抽象实体,从而将自由理解为自我保存。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从而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解。现实自由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它必然以生活世界为旨归。  相似文献   

7.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主体实践的具体展开过程,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其具体形态而言,却存在着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件用也是记然有别的。(一)、主体的实践就其性质来说,可区分为创造型实践和重复型实践。创造型实践是反思层面上的实践活动,它是建立在对实践过程和实践对象的高度自觉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在这里,不仅实践的结果以目的这种观念形态存在着,而且,目的随着实践过程的展开而不断地被改变着。创造型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  相似文献   

8.
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都有其各自的辩证性质,同时,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选择,但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可能性的总和,又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广阔的余地;主体选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主体选择绝不因此而失去意义,它是社会规律得以实现的契机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逻辑的统一性根源于历史本身的统一性,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历史主体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自由时间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时间。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客观尺度。自由时间使人成为自由人,并对自由主体意识的确立、自由主体性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在创造、占有和运用自由时间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自然、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它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构成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两者有机结合、和谐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封闭性或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治理的状况,在近代社会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地域界限的突破,熟人社会转化为了陌生人社会,有限的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依据规则进行。然而,工业社会是一个存在着知识霸权的社会,是一个排斥文化差异的社会,因而,社会治理仍然是一种半封闭、半开放的治理。工业社会的领域分化造成了人的身份与角色的二重化,也同时使社会治理分化为国家治理和组织治理两个部分,进而使社会治理陷入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逻辑悖论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现了法治。作为法治基础的法律,具有公开性的特征,但是,当法律落实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并以法治的形式出现时,却仍然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不过,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前一切"使动"与"被动"的社会治理响应机制都将终结,代之而起的将是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2.
王艳丽 《考试周刊》2013,(24):156-157
随着大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思考大学存在的两个哲学基础,"即一个是认识论的,另一个是政治论的"。认识论基础趋向于把追求"闲逸的好奇"的知识作为大学的目的,力求了解现存的世界,即大学应讲求学术自由;以政治论基础则趋向于大学不至于闲逸的好奇,还要对国家发展有深远影响,即大学应负有社会责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充分保证大学全面、持续、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储安平 《新读写》2011,(12):37-37
多年以来,国人对于“自由”的意见,常彼此格格不入。著者常思对此问题作一比较科学的答案,因将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大别为“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两类,而其结论则认为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政治的自由”太少,而享有的“社会的自由”太多。  相似文献   

14.
《华章》2007,(10)
优秀的教育必须扎根于肥沃的、有生命力的土壤,而语文教学开放的课堂就是这样一块丰厚的土壤。开放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不只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只是教师教育行为机械动作的场所,而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即开放教材、开放师生  相似文献   

15.
教学之教育性的缺失,是当今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教育民间概念的演变可以揭示教学与教育的疏离,回顾教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教学与教育疏离的根源:现代社会及教育管理对效率与眼前利益的过度追求,造成了教育场域压抑与封闭的现状.要使教学回归教育性,致力于对理想人与理想社会的追求,就必须致力于使整个教育场域成为一个追求共同愿景的共同体,使其走向自由与开放.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一定要树立大思品观,要追求开放的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7.
论学术自由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学校管理相比,社会控制是对学术自由的更大侵害。这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故事以及大学学术发展的历史中都有体现。学术自由带来的知识探索对国家和社会既有利又有潜在威胁,知识的有用性和权力性使得社会对学术自由的控制丝毫不敢懈怠。面对脆弱的学术自由,作为“思想者”的学者应以内在坚定的“学术自,由”信念,策略性地突破外在限制而实现实质的学术自由,以不辱学者之使命。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一定要树立大思品观,要追求开放的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社会管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多元主体由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三大主体构成,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各司其职:政府主要致力于宏观调控和管理,市场主要致力于发展经济,非政府组织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三者互相协调有序的发展必将迎来社会善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