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边的句子里,用了“勿”、“弗”、“不”、“非”、“莫”、“无”、“未”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在句子中各作什么成分?这些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①贤者能无丧耳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九(?)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④非我莫能为也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⑥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⑦不如无行⑧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相似文献   

2.
说“好不”     
“好不”是一个副词性的短语,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表示程度的加深,既可用于肯定,也可用于否定。用于肯定时,相当于一个双重否定形式,功用上相当于一个程度副词——很、极等,具有口语色彩,如“集市上好不热闹”,“他哭得好不仿心”等;用于否定时,“好不”相当于“很不”“极不”,如“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  相似文献   

3.
文字学专家对于“才”字形体所指,看法不尽相同。但该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是公认的,即它在一般情况下均假为“在”,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到的时问、地点等。“才”字的此种用法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也出现了不少,据我们初步统计,至少有89片中出现了该字,而其中又以“才”后紧跟一地名构成“才f在)某”最为常见。卜辞中“才某”之位置相当复杂,既可出现于前辞,又可出现于命辞或验辞(用辞),两个不同的地名还可同时出现于前辞、验辞(用辞)或命辞、验辞(用辞),但辞例中某一具体的“才某”只能一读却是毫无疑问的。在对辞例进行全面排比的基础上,我们对花东卜辞中“在某”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安徽霍邱话中的“克——NP”问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安徽霍邱话中的“克——NP”问句,指山“克——NP”问句实质上是“克——VP”问句中的以“是”为主要动词的问句的特殊形式。“克——NP”的“克”相当于“克—VP”中的“克”加“是”。  相似文献   

5.
杨慧 《文教资料》2020,(7):10-12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可具体分为三种:“格VP”(高淳方言圩乡话)、“阿1VP”(高淳方言山乡话)和“阿2VP”(南京方言).三者在基本句法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未然体”和“已然体”的构成形式上有所不同.南京方言“阿2VP”主要通过句末语气词区分“未然”和“已然”.句末语气词“啊”表示“未然”,“啦”表示“已然”.高淳方言主要通过改变句首发问词格式区分“未然”和“已然”,都是在原发问词后加“有”,但“有”字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连词“不管”和“尽管”很容易相混。从字面上看,它们有些相似;从作用上说,它们完全不同。“不管”相当于“不论”,用于无条件句的前一分句,表示不受各种可能有的情况的限制,为后一分句归总某种结果做准备;它跟后边分句里的“都、总”之类相呼应,构成“不管(不论)……都”的格式。“尽管”相当于“虽然”,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先让  相似文献   

7.
今文《尚书》中否定副词的用法比甲骨文有所发展,同后世文献相比,又有所不同。通过对今文《尚书》中的5个常用否定副词作穷尽性的研究,对它们的用法进行了详尽地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尚书》时期,“不”和“弗”、“勿”和“无”之间的分布无明显的对立现象;“弗”和“勿”的用法同后世有所不同,其及物动词后都以带宾语为常;“非”字用于判断句还不是最常见的用法。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尚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重“徵”求“验”是刘勰《心雕龙》的批评之一,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在“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现象,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在体论中,以圣人辞验证诸体源出五经,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以作家、论家、圣人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再方面的结合,完成了其重“徵”求“ 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如东话"果VP"句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泰方言如东话的“果VP”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由于焦点的不同 ,“果VP”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有所不同。当“果VP”存在疑问焦点时 ,若疑问焦点是成分焦点“VP” ,则基式“果VP”和变式“(果 )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复问句 ;若疑问焦点是命题焦点 ,则变式“(果 )VP嗒”、“果就VP啊”、“果还曾VP啊”、“不VP啊”接近于是非问句。当“果VP”不存在疑问焦点时 ,变式“(果 )VP啊”、“(果 )VP嗒”、“果不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问句 ,变式“就VP啊”、“还曾VP啊”则接近于感叹句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11.
表时间量的格式“一X(的)工夫”存在三个类别。在表达时间量上,“一VP(的)工夫”无一不表达短时约量,而“一NP(的)工夫”却不单纯表达短时约量。这种语义的差别主要是由“一VP”和“一NP”各自的特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连V都/也VP”构式是汉语连字句的一个小类,V表示动词,VP表示动词短语,后件VP重现前面动词V。在表达上,肯定形式只占少数,而否定形式在使用频率上占优势。进一步对其否定形式进行解读,共有“不VP”“没(没有) VP”“V不C”和其他格式四大类。  相似文献   

13.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4.
“是否VP”是“是否 动词(或其短语)”的格式化,如“是否来过”、“是否会游泳”、“是否看电影”、“是否知道这件事”等.主要用于疑问句,也可用于祈使句,或全句不是疑问的宾语小句和主语小句中.本文主要讨论其疑问句特征.  相似文献   

15.
0.1.本文全面考察《金瓶梅》中的“是”字句及相当于判断词“是”的“乃”字句“系”字句,但不包括诗词曲赋等韵文及文牍中的“是”字句。本文着重讨论“是”字句的语法结构形式及其语义关系,同时也适当地进行历时比较。0.2.为行文方便,本文把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分别记作NP、VP、AP,把主谓短语或小句都记作NP·VP或NP·AP。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的:“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了。  相似文献   

17.
以甲骨文中的”受”“止它”类卜辞为对象 ,就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否定词“不”与“弗”的选择配搭的考察表明 :在“受”“止它”类卜辞中 ,当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指物名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可以在“不”“弗”中自由选择 ;当谓语动词带指人名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弗”不用“不” ;当谓语动词带人称代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不”不用“弗”。  相似文献   

18.
“词”与“辞”是近义同音字,容易混淆。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题考查字形,A 项有“词不达意”,这个“词”对不对呢?是否必须用“辞不达意”呢?恐怕不少考生难以判定。事实上“词”与“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先说通用的情况。在言语和文词这一意义上,“词”、“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讼”、“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  相似文献   

19.
“莫”字辨     
《公输》里有这样一句:“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这个“莫”字当作何解?翻两本参考资料,见都解作“不”,“没有”。掩卷琢磨,似觉不妥。古文中的“莫”字,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勿”;亦可作否定性的无定代  相似文献   

20.
商代甲骨卜辞和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用来表达否定概念的词有“不”、“弗”、“勿”、“毋”、“无”、“亡”、“罔”、“非”等,形成一套十分严密整齐的否定词系统。这个系统内的各个否定词各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词各有专用,不相杂厕,现分别予以讨论。 1.不、弗关于“不”、“弗”的用法,丁声树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