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微博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微博在群体化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群体极化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微博中娱乐新闻的群体极化现象,对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等进行分析论证,阐述群体极化现象强大的影响力,并由此提出一些对策,规避群体极化的负效应,净化微博及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
董玉芝 《传媒》2015,(12):75-76
微博作为新型的自媒体媒介传播形式,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便利,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谣言的集散地,甚至产生群体极化现象,这就对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微博用户的分类分层特征,针对不同用户提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以期受众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充分发挥微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伊莎 《视听》2016,(11):112-113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博这种自媒体的发展,其及时性、共享性、互动性为互联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博在给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网络极化现象的"温床"。本文从微博传播机制出发,探讨微博舆论极化现象与微博评论转发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选取2016年热议的王宝强离婚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微博用户评论转发行为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对于宜黄拆迁事件的微博传播分析中,研究者们强调了"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在浙江湖州"织里抗税"事件的微博传播中,并没有出现主导传播的"意见领袖"。该事件的传播沿用了人际扩散的模式,在这种基于人际传播圈子的传播中,信息采用无中心的平等链式扩散,在信息扩散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并受到人际传播中认知强调和归因错误的影响。因此,政府对于该模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谨慎应对,找准网民怨恨目标和动员框架,并在微博直播向传统媒体转移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2013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赏樱门票涨价"一事激发了网民在微博热议。本文以此案为例,对网民的相关评论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网民在微博中探讨比较温和的社会议题时产生的群体极化现象。本研究重点关注极化过程的走势拐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网民的具体话语表达及其折射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争议性的话题和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为群体极化奠定了基础,媒体的官方微博设置的议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极化的走向。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讨论中形成的群际关系和网民的社会身份意识会忽然消解或者引爆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交互过程、群体涌现等出发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Multi-Agent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演化中的群体极化模型,给出算法实现,并且利用计算实验方法验证群体规模、意见领袖数量、意见领袖观点等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影响,进而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诠释.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以及监测网络群体成员的群集行为,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微博语言暴力现象成因及规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这种依附于新兴媒体的网络沟通方式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微博来了解信息,发表观点。但微博中的语言暴力现象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它严重损害了网络的正常运行环境,更甚者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人身伤害,并触犯了法律。本文通过微博中出现的典型语言暴力现象分析其成因及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龙珺 《新闻世界》2011,(5):117-118
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大学车祸案以及"我爸是李刚"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探究其形成的三种机制,探讨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JamesStoner)在1961年首先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论点,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认为在网络中也存在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自由交流的平台,拓展了话语空间;另一方面也助推了谣言的传播和蔓延,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网络群体极化,阻碍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因此,分析群体极化视域下微博谣言的危害及原因,提出规避策略,以强化政府对微博谣言的治理,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12.
张萌  余芬芬 《新闻世界》2012,(7):139-140
随着微博这一新的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微博意见领袖在影响网络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意见领袖在微博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具有强大的现实影响力,意见领袖影响力的相互叠加等。同时,通过发布信息、转发和评论等方式,进行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舆论监督。但因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微博意见领袖也存在传播虚假信息、发布偏激言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等负面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技术监控、主动引导等方式对微博意见领袖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多将微博谣言极化现象归因于新媒体的"微革命"技术,对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较少触及。本文研究发现,"身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微博谣言极化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微博谣言通过唤醒"身体损伤"的集体记忆,赋予传统的"身体政治"内涵,由此激起人们的深层共鸣是其最为简捷有力的极化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仅极具自我性,而且收放自如,使得微博谣言的空间扩散不是单纯地个人对个人,而是"圈子"对"圈子"。微博谣言的极化效应是技术、文化与社会因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闫培培 《今传媒》2011,(9):101-102
全媒体时代,微博开始成为网络上的一大流行现象。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它的碎片化语言和即时性特点使得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凸显。微博下,对话语权的获取方式、话语权的分配比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微博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微博下人们的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陈新宇 《新闻世界》2013,(7):172-173
【摘要】微博语言暴力是网络自媒体时代日益凸显的一种网络现象,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群体的无意识和缺乏理性,加之微博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本就不成熟的微博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6.
王晓冬 《青年记者》2020,(11):44-45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和微博的主要受众群体.因大学生对微博运用不当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正式诞生,微博这个新的传播方式以最迅猛的速度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其灵活、迅捷、开放、互动的优势给予了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颠覆性的影响和挑战.传统媒体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微博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在笔者看来,与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如从微博的广泛应用中寻找机遇.电视体育报道更可以充分利用起微博这个新时代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孟晓辉 《新闻世界》2014,(4):121-123
微博以其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了社会结构,赋予了民众更多的话语权,更强调了民主政治的强大力量。微博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方式,受到了热捧。一方面,微博的匿名性、去中心化较好地消解了民众上访举报的风险,伴随着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借助微博平台的反腐形式为民众进行网络维权,参政议政,监督公权,释放心理压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另一方面,受“群体极化”、主观偏见等因素的影响,网民易受到鼓动,会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跟帖拍砖,甚至在微博反腐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极端的情绪和行为,这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以更好地搭建微博反腐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9.
对创新扩散的路径研究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个分支。本研究以人际传播渠道中的亲子网络为扩散路径,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大学生与其父母的微博认知采纳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口变量、创新变量对微博的认知和采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群体在微博的认知程度上兼具差异性和联系性;扩散是以亲子网络的人际扩散为主,辅以媒体渠道的扩散;双方对微博的使用及亲子关系互相产生影响,但以大学生群体对父母群体的影响为主;同时,亲子网络的扩散存在失效甚至负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微博环境下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微博为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效果提供了诸多独特的方式,微博中的用户开始为自己设置"日程",这一流变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值得关注,通过关于微博中"自我议程设置"的内涵与特殊性的分析,探讨其与大众传媒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今后的管理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