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语言实际出发,科学地阐发了古字通假的界说,分析了古字通假的充要条件,论证了具体考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4.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试论古字通假》一文的商榷意见。文章指出对通假例字的误解和对假借概念的错觉,并对古字通假和六书假借字的性质、作用、现状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部分,选编了一百六十篇作品,各时期的名篇都有所收录,内容十分可观。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阅读这些文言文,都可能遇到一些“拦路虎”,其中之一,就是古字通假问题。课本尽管在练习中阐明了界说,在文中遇有假字尽量予以注释,但仍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本文试就课本通假字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根据课本阐明通假界说所举的范例和四处通假字练习可知,释通假采用的常式是“甲同乙”。但也有“甲通乙”、“甲与乙相同”、“甲与乙同音”、“甲也写作乙”等形式。依照上述体例,考察课本通假字的注释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假字该注而未注。例如:  相似文献   

8.
通假简论     
何谓通假?凡本有其字,不用本字,而借用与本字音同音近者以代之,统称之为通假。如此有意背离汉字以形见义的特色的“怪”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原因复杂。不自量力,试就通假起源及其发展、通假规律及如何探索通假本字等问题,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通假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广泛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10.
通假管见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近年关于通假字问题的研究有不少进展,也出版了一些论文和专著,但分歧仍然十分明显。本文试图就通假概念的界说以及通假与假借、通假字与古今字等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尤其是网络通假词不断出现,并广泛地应用于日常交际中。本文从交际理论的角度,通过分析网络通假词的特征,来分析网络通假词对实现成功交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古字通假的社会本质、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并就有关问题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中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关于“注意古字通假现象”的论述,举例有失严谨,致使条贯纹乱,论证矛盾。课本指出:“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接着分别介绍了“通用”、“假借”和“古今字”。最后强调:“通假字中只有一些通用字和古今字可以互相通用,至于假借字只能是甲字通乙字,而不能倒过来把乙字写成甲字。如‘蚤’通‘早’。但‘早’不能写作‘蚤’的通假字。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仅就此段文字而论,固然无懈可击,但将这些“应该特别注意的”话同前面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的例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假借和通假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古书之中,假借的现象非常普遍。本文从假借字的类别,产生原因,读音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由于假借与通假两组概念容易混淆,文末将二者作了简单辨析。  相似文献   

17.
假借和通假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古书之中,假借的现象非常普遍。本文从假借字的类别,产生原因,读音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由于假借与通假两组概念容易混淆,文末将二者作了简单辨析。  相似文献   

18.
《荀子》通假有如下几个特点:通假字数量多;通假字与本字对应关系复杂多样;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联系的类型占大多数;通假字与本字共存并用;只用通假字通假义,不用本字本义。  相似文献   

19.
通假,一般人们认为是古籍中音同或音近的文字之间的临时借用,实际上,通假并非都是临时的,它有临时和流行的区别.临时通假字的地位比较低,而流行通假字的地位相对较高,基本上已经跨入了规范字的门槛.  相似文献   

20.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通假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广泛地运用着。一、网络聊天网络聊天中的文字通假,与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通假相比,范围更广,形式更多。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通假仅限于句子中个别字的同音替代,而网络聊天中的文字通假不仅可以是个别字的通假,如:乐——了摔个——帅哥菜鸟——才聊(指初学上网的人),还可以是整个句子的通假,如:青筋—请进。8147——不要生气。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99,8179,7954——舅舅,不要吃酒,吃酒误事。等等。还可以是汉语拼音字母与汉字之间的通假,如:GG——哥哥MM——妹妹,甚至还可以是外语字母与外语词之间的通假,如:I服了U——我服了你。二、民俗活动(一)欢庆春节人们吃年糕,谐“年年高”“(糕”通“高”);吃枣糕,谐“早日高升”“(枣”通“早”);吃鱼,谐“年年有余”“(鱼”通“余”);吃韭菜,谐美好的生活“天长日久”“(韭”通“久”);吃鸡,谐“大吉”“(鸡”通“吉”),等等。在广东,“橘”与“吉”同音,所以在新春时节,橘子就成了各家的必备之物。(二)结婚生子在婚俗中,人们常以红枣、栗子等向新婚夫妇贺喜。“枣”与“早”同音,“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