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存在诸多弊端,束缚了大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能全面、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芮良君 《江苏教育》2006,(3A):30-31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置、内容标准安排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变革。新课程对教学的评价提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更实际、更公正、更完整地评价一个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但是。  相似文献   

3.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现代教育评价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评价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在课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我校对新课程评价也进行了许多有益地尝试,其中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学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之,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阻碍教学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过多地依  相似文献   

5.
学业评价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意义。新课程提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业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新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施于学生的态度性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向师性特点表现得突出,所以,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性评价也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好态度性评价这个特殊工具。什么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性评价呢?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如随堂测验、课上提问、教师讲评或学生自评、互评等等。然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大量使用的却是对学生的态度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环节之一。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列入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探求科学地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改革体育学科评价,关注体验过程、发展个性是学科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建立“过程性档案袋”,真实地记录下学生体育成长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时时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主体,随时了解、调整、改进自己的发展状态,促进全面发  相似文献   

9.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我国教育评价理念的重大突破。它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必须把握其精神实质,科学地运用,以尽快实现现代教育评价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电子类技能发展性评价之电子档案袋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原有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做更详细的探讨。基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上,本人在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下,进行了大约一年时问的研究,认为:电子类技能学习在原有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应该延伸为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知、情、义”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1.
形成性评价是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科学的必要的有效补充,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多角度的评价监控指标体系。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教与学双方面提高,即教师能更全面地评价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情况,从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会在他控和自控的内外环境下提高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自评和他评发现不足,从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来制定数学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标准,以体现注重对平时学习的考核评价,从而尽可能地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方法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过去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通常是采用单一的闭卷一次性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的评价则显出种种缺陷,它无法检查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恰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最充分的。所以要全面公开的评价学生,还必须对学生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突出过程与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综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用形成性评价促进生物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蔷 《师道》2005,(10):26-27
新课程要求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关注结果的做法,将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掌握好高中生物模块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着力强调并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动态性和激励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改革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多元性、多样化是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而目前以考试为惟一形式的考核,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全面、综合、经常地考核学生素质,就必须立足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与此同时,改革统一高考的内容与形式,以贴近中学素质教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评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德育评价一直存在着从分裂的、静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道德发展的不良倾向,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生成性、整体性的道德主体人格来看待,这事实上导致了德育评价的“割裂性”困境。为了更好地解决此困境,德育评价应建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融合性评价理念,以彰显评价的人本性、生成性和整体性;发展综合性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项指标的有机融合和全面评价;构筑多样性的德育评价方法,以破除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弊端;形成开放性的德育评价渠道,以建构线上线下、家校社的一体融合评价,从而发挥出德育评价的导向和促进功能,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德育评价改革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考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发挥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还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和发展功能。”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成长手册》,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立体评价。经过一年的实验证实这种过程性评价形式,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制度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它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评价的目的;积极探索,丰富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外语教学评价体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剖析终结性评价对现行外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形成性评价特点的论述,阐明了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终结性评价手段一统天下的局面,倡导和应用形成性评价手段,并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做到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志忠  刘建娟 《小学校长》2006,(2):34-34,42
学生评价是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建立与之相随的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我校自从2003年成为镇赉县城内三所新课改实验校以来,把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使之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相辅相承,全面、客观、感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学校教研教改课题。为此,我校从一年级开始建立了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使评价内容综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