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曾就目前师生关系现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调查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老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昵?同样在调查中发现,有85.6%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学习成绩”“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2.
张海水 《人民教育》2022,(12):30-31
<正>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热”已经近20年了,今天依然还没有冷下来。部分人坚定地支持教师搞课题研究,认为只要认真研究了、付出了一定会有益处。也有人认为多数学校或教师做课题的动机都是功利的,研究也浮于表面,而教师的首要工作还是教学,没有效果的教研只会影响教学。笔者认为,不管基层教师做课题的动机是什么,只要他们肯花时间、花精力做教研就应予以鼓励,但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一定要得到真实的成果,而不只是结题证书。当前一线教师做的研究确实存在着水平低甚至无效的情况,还很普遍。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教师适不适合、应不应该搞课题研究,而要找到一线教师做研究的问题所在,给予切实解决。  相似文献   

3.
一、现状 1.教师对教育报刊的价值认识到位。对教育报刊有阅读愿望。阅读行为不令人满意。 从调查情况看,现在农村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都明白阅读教育报刊的重要性,在回答“您认为有阅读教育报刊的必要吗?”时,有90%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仅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习作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人为地窄化了作文的范畴,间接导致学生闭门造车、生搬硬套。在教师错误的引导下,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文章越写越莫,越写越假。无奈的是,有许多教师喜欢那些“假大空”的文章,于是学生越来越卖力地造假。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最后教师眼中“容不得沙子”,只有一些“无瑕美玉”:学生笔下没有“粗瓷”,只有“细釉”。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7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动力,烟台三中进行了“阳光教育”学校改革探索。打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关注前20%的学生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从关注部分教师到关注全体教师;实施科技创新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教师们自主进行教育实验;通过“阳光教育”教师发展论坛、班主任“主题活动”论坛、“青年教师联合会”等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带动学生们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做,生怕学生不能按老师的思路展开教学,课堂目标不能完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其结果是教师越讲越累,学生越听越烦,甚至不愿意去学。于是便有老师埋怨学生太笨了,一道题都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  相似文献   

7.
最近,经常听到部分中学教师感慨:“越教越不会教了”。听的多了,就有心做了一下调查,发现有这种感慨地教师绝大多数教龄在5年以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能,部分教师已经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是“优质课”获奖者;或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为什么他们会发出这种感慨?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对全县幼儿园(班)游戏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全县农村混合班有40%不开展游戏活动,有57%游戏活动极不正常,时有时无,且马虎了事。究其原因,一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有些班只能做一些没有玩具做媒介的游戏;二是有些教师仍错误地认为,幼儿玩游戏浪费时间,不如上课、写字、做算术题、背儿歌多学点知识好;三是部分教师好大求洋、舍近求远,已开展起来的一些游戏脱离了农村实际,也没有注意混合班不同年龄幼儿“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朱丽芳 《江西教育》2022,(35):42-45
<正>“双减”政策一经出台,教育界同仁纷纷响应,但扎根教学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当学生或家长需要做减法时,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做的是加法,即“减负担,增实效”。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精准把握,精心备课,精细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也就是说,精准研读教材,是“提质增效”的方法之一。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课,始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依靠教参备课,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更缺少对教材单元与体系背景的把握。备课越深入越充分,课堂教学就会越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2012,(3):46-53
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老师“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曾作过一个统计:500名教师中,只有14人的子女报考了“师范学院”或“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486人认为子女不愿意做老师是“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对于教师生存状况的上述描述,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是符合实际的:当时苏联各学校的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压力: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层面上教师“应该怎样”,而对这场教育变革中教师的现实压力问题,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来自学校这一新课程改革实施“现场”的调查表明:96%的教师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是有压力的,其中,67.8%的教师认为很有压力或极其有压力感,只有不到28%的教师认为稍有压力或有些压力感。虽然教师压力源的探究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做适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海峡都市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推出了“教师幸福感”特别调查,共有9543人参加“教师问卷”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教师中86.8%认为不太幸福,其中44.0%的教师给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只打了“及格”,23.6%的教师认为不幸福;19.2%的教师认为很不幸福。仅有13.2%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高。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收了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对小令中的标题“秋思”之“思”,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众多古诗文选本都没有注释。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秋思”的“思”或解为“思念”,或解为“思绪”,或解为“思乡”,有的甚至不做解释。笔者认为,教材、教参和有的教师没做注释或解释,有当注未注之嫌;而有的教师把“秋思”之“思”解为“思念”、“思绪”、“思乡”之“思”又皆非“思”的确诂。笔者据古训,揆文情,认为“秋思”的“思”字是“忧伤、哀愁”之义,“秋思”是说“秋天的忧伤、哀愁”。现把拙见胪陈于下,就正于方家达士。  相似文献   

15.
提问一直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许多人从问题的情境设计、提问的功能与原则到提问的艺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教育理论家来说,提问的目的是确定的,但是教师对于提问的目的却有不同的理解。佩特(R.T.Pate)和布莱沫(N.H.Bremer)设计了一份问卷,向190名小学教师征求提问的最重要的三个目的。86%的教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查学生的学习来检验教学的效果”;54%的教师认为,提问的目的是“诊断”;47%的教师说,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特定事物的回忆”;只有10%的教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运用事实进行归纳与判断”。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曾作过一个令人伤感、沮丧的统计。500名教师中,只有14人的子女报考了“师范学院”或“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486人认为子女不愿意做老师是“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对于教师生存状况的上述描述,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是符合实际的:当时苏联各学校的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幼儿,他们爱动手打人、爱抢别人玩具、没礼貌,被家长和教师统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在小朋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小伙伴。针对这种个性强、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  相似文献   

18.
谈心亭     
梅馨: 我们幼儿园每年“六·一”要开展评比“好孩子”活动,表现较好的小朋友就发一朵红花,并在红花下面贴一张写有“好孩子”的字条。有的教师认为,孩子不犯什么大错误,都是好孩子,没发到红花的小朋友会感到很伤心。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梅馨,你认为这样做对幼儿有益还是有害呢?  相似文献   

19.
史峰 《教育文汇》2007,(11):34-34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工作是“年年无新意,日日都枯燥”。诚然,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整日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老路上.做教师果真是没什么新意的。我与不少老师一样,认为教师是“常做常新”的职业。因为我对待教学有研究一番的劲头,更有创新求变的行动。同一节课,我愿意用不同的教案来上;同一个问题.我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多姿多彩,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2期上读到岳阳市吴群老师的《童话,为什么离儿童越来越远》以及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案与课时作业新设计》,在受益良多之时也引发了一己之想。现讨论如下:例一:《童话,为什么离儿童越来越远》篇中有这样一段:“你愿意做狐狸还是做乌鸦?”“狐——狸”“就没有想做乌鸦的吗?哦,没有。那么,你们说说做狐狸的原因吧。”“狐狸漂亮。我希望自己长得漂亮。”“狐狸的样子好可爱,笑起来甜蜜蜜的,说话让人忍不住就相信了。”“狐狸聪明,爱动脑,会说话。她用说话的办法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知道骗人不好,可是如果我饿极了,也会骗东西吃的。”“狐狸做事情能坚持到底。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而且越说越好听,终于达到了目的。”“哈哈,咱班成狐狸窝了”教师期待着不同的声音——虽然在内心深处,她也倾向于做狐狸。“现在,有愿意做乌鸦的吗?有没有?”“我”一个学生站起来,“我改主意了。狐狸太漂亮了,皮毛太美丽了,猎人都喜欢打狐狸。做狐狸很危险,还是做乌鸦安全些。”……显然,从教师的导语“:就没有想做……说说……原因“”有愿意做……有没有?”分明看出,教师的引导,指向是做“乌鸦”还是做“狐狸”。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