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因容量小,篇幅短,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往往较难取胜。因此,优秀的短篇小说往往从选材角度和叙述角度上出奇制胜,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短篇小说的一些实例,探讨短篇小说作家们如何在选材角度和叙述角度上不断创新探索,以及不同的选材角度和叙述角度所产生的不同魅力。  相似文献   

2.
活动准备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开展“讲一讲”(讲妈妈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画一画”(画妈妈的像)、“做一做”(做一件小礼品,如大红花、小花篮、小点心等)、“唱一唱”(唱赞妈妈的歌曲,如“我的妈妈”、“亲亲好妈妈”等),以增强孩子们热爱、尊敬妈妈  相似文献   

3.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很宽泛的,写作范围也是宽泛的,但要使文章新颖出众,只是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是不够的,必须选择好的角度,即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择其一点,不及其余”,通过颇具代表性的小事件,来反映深刻的大道理,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要善于“化大为小”。如何将话题化大为小呢?这里介绍四种方法。一、给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使选材范围变小。如“以人为本”的话题,若只谈“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是不大可能得高分的。如果加词语将范围缩小为“教…  相似文献   

4.
选材,重在一个“选”字。角度不同,选择的材料也就各异,选材的角度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根据素材内容的不同,可以把素材分为新闻类、想象类、民俗类、日常琐事类等类别:根据选材思维方式的不同,有运用逆向思维“大事件中选择小细节”,有运用发散思维“同一事件多个角度选材”等;根据素材使用方式的不同,有“经典化用”“故事新编”“童话演绎”等;根据素材表达效果的不同,有新颖、独特、深刻等。  相似文献   

5.
<正>要想写好作文,选材很重要。选择典型素材,能让文章言之有“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进而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充实,表达真实而生动。下面,让我们一起跟课文学习选材的艺术。【课文笔法】一、从“小”处入手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正月初一早上,当“我”按照长妈妈的要求顺利说出祝福的话时,她十分欢喜地将福橘塞入“我”的口中,祝福“我”一年顺顺溜溜。当别人不关心“我”的想法和意愿时,长妈妈却能主动问“我”《山海经》是怎么回事,并在告假回家时帮“我”买来让“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标新立异二月花”。文贵创新。同一材料,思维、认识的角度不同,在文章中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在写作时,学生如能调整、选择最佳角度去观察、审视、认识所写对象,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环节上突破常规、别辟蹊径,写出的文章就会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如何选好角度呢?  相似文献   

7.
1.熟练运用记叙、描写和说明,清楚、正确、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2.恰当运用议论和抒情,真挚、自然地表现主观情意。1.选材角度求新、求小、求巧,清楚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苏轼《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事物就迥异。写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选材角度好,就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读起来兴趣盎然;反之,就会给人平淡无奇的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再现客观事物,选材角度很重要。一是选材角度求新,写出平凡事的新意。我们首先要关心和参与生活,善于发现和积累,根据写作意图善于从中挑出…  相似文献   

8.
王克坚 《上海教育》2014,(4):116-116
要真正使课内外教育形成一个既独立又互补的整体,使学校教育前后连贯,呈现层次性和递进性,校长必须找准学校德育工作“小、实、新”三个基点。“小”,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要从细节入手;“实”,即务真求实,追求实效,只有真抓实干才会扎实有效;“新”,即从常规管理工作做起,在此基础上有突破、有亮点。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感悟母爱、感悟亲情”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我激情发问:“孩子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爱!”全班整齐而骄傲地回答。“我恨我妈妈。”一个声音石破天惊。教室里顿时躁动起来。“总不是每个妈妈都一样嘛,我妈妈就是可恶……”小D严肃的表情和不容辩驳的语气让我也惊愕不已。略一思量,我示意大家安静,平和地对小D说:“说说看,你妈妈有什么不同?”“我不到一岁的时候她就跟别人跑了,我是跟着奶奶长大的……”看到这个野牛般桀骜不驯的孩子泣不成声,我心里如针刺一般。四座肃然,他们在看我如何收场。我可以告诉小D“妈妈可能有难言…  相似文献   

10.
怕儿子长大     
这是一种强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这种感觉如寒秋落叶的凄凉,似黄昏薄日的惆怅。儿子小的时候,听着那奶声奶气的“妈妈”、“妈妈”的叫唤声,看着那嫩嫩的活泼泼的小脸,心中漾满了甜蜜;搂着那温暖光滑的小身体,禁不住连声呼唤“我的小暖气包”、“我的小宝贝蛋”;冰天雪地里我扶着儿子的肩头走在街上的时候,会自豪地叫他“我的小拐棍”……儿子是妈妈的“宽心丸”,任有天大的忧愁和委  相似文献   

11.
爱的纸条     
沈洋 《新读写》2012,(3):19-19
和平日里表现母爱不同,这篇文章通过妈妈给“我”的小纸条来表现细腻实在的母爱,选材新颖,写作的方式也比较独特,将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恰到好处地传达给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一股暖流在心间流淌  相似文献   

12.
我会以这件事为契机,开展一次“爱心”谈话,把这件事告诉全体小朋友,当着全体小朋友的面表扬玲玲。然后,用“玲玲该不该把饼干留给妈妈”来引导幼儿讨论“采取什么方式爱妈妈”。孩子们会说出很多种方式。如“帮妈妈洗衣服”、“帮妈妈扫地”、“给妈妈送个小礼物”等等,从而让玲玲及全体小朋友明白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后,告诉玲玲,午点是幼儿园根据幼儿的生长需要安排的,必须按时吃,玲玲可以像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那样,采取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心。最后,布置给小朋友一个作业:每人  相似文献   

13.
找准一个窗口诸葛大生一回家就考问妈妈:“你知道什么是选材吗?”妈妈说:“选材嘛,就是选好一点的材料啊,比如说我们家做柜子的木头就是最好的杉木,再比如你奶奶家的地板材料……”  相似文献   

14.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应该重视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在读中学写。一、把句子造活,为作文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用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说话写话的第一步。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从使用范围、选材、串词成句、语气句式的运用上认真指导。比如用“柔和”一词连句,可先让学生明确它的使用范围有阳光柔和、光线柔和、语言柔和、目光柔和、声音柔和等。然后指导学生多角度选材。如“光线柔和”既可有大范围的材料,也可选小范围的材料,如阳光柔和、月光  相似文献   

15.
有一本小画书,毛茸茸的小鸡雏问它的妈妈:我从哪里来?有一部动画片,活泼泼的小蝌蚪问它的妈妈;我从哪里来?有一部电视剧,讲述着美丽的童话:一粒晶莹的珍珠,在茫茫的大海里找呵找,找它的妈妈,可怎么也找不到,怎么也弄不清它从哪里来……四岁的多多突然问妈妈:“我从哪里来?”是啊,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多多从哪里来的呢?妈妈塞给多多一件玩具:“玩去玩去,小娃娃不作兴瞎胡问。”“我们的多多呀!”外婆作了个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一篇语句平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心急如焚地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笔触细腻,选材典型,文中通过一些看似平淡却感人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挚爱。  相似文献   

17.
《小马过河》一课课文最后写小马听了妈妈的话,“让我自己试试”,小心地过了河。小马体会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学生对这句话不好理解,同时这句话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第七段妈妈对小马说的话的延伸,可以加深对妈妈的话的理解,进一步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8.
小弥猴妈妈今天将从山外回来,她答应带回一筐弥猴桃。下课铃一响,小弥猴就撒丫子往家赶。刚进门,小弥猴就叫了起来:“妈妈,弥猴桃带回来没有?”妈妈点点头:“带回来一筐。”小弥猴一听心花怒放,一瞧却傻了眼,筐倒是不小,可里面只有4只弥猴桃。失望的小弥猴忍不住埋怨妈妈骗人。爸爸解释说:“你妈是带回一筐弥猴桃,听说你奶奶前几天身  相似文献   

1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实散文,是先生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他年幼时的保姆阿长的,是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直接抒写出先生对长妈妈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拙笔试撷取文中几处辞格略作浅析如下。文章伊始,就说到长妈妈的好几个称谓,如长妈妈、女工、保姆、阿长妈、阿妈、阿长等。并且这些称谓还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保姆”属阔气一点的,“长妈妈”属客气些的,“阿长”带有憎恨的成分(不包括祖母这样称呼她),“女工”属通俗些的。这些看似平常,其实是先生妙用异称格从不同角度对长妈妈给予的不同称谓。但无论哪一个称谓都丝…  相似文献   

20.
姜广生 《小学生》2008,(1):40-41
技法一点通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可以同时并用。如例文中对妈妈爱美等一系列的描写均属直接描写,再现了人物的特点;此外,通过他人对妈妈爱美的看法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的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