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对鲁迅如此评价,为何一个党外人士会赢得这么高的评价?而且至今这位"民族战士"的斗争精神令国人鼓舞,思想深邃令当代青年钦佩,缘为何因?我们不妨深入文本,通过鲁迅笔下的的一群特殊的局外人——看客,去体味鲁迅的深邃与犀利。  相似文献   

2.
<正> 作为社会生活的神经突触,作家们总是以自己的整个身心去关注社会,思考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人是文化的动物”(卡西尔语),因而这种思考又是从感受和把握人们的文化心态着手的。在中国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博大,在培养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造就了民族性格中病态的文化心理。并且,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病态文化心理又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推波助澜,得到恶性发展,渗透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和限制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因此,这种病态的文化心理便常常引起作家们的广泛注意,中  相似文献   

3.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体现了病态社会国民素质的某些共性特征,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和命运。他们所形成的“看客”效应,使民心难以凝聚,民众难以奋发。他们是“立人”事业最强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雨果两位大师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笔下都塑造了“看客”这一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而雨果笔下的看客更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分析中学课本所选取的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毁灭并追根求源,进而感受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相似文献   

7.
鲁人 《师道》2015,(3):18-21
笔者上中学时,第一次在课本中读到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颇不以为然。实在不明白,鲁迅何以要浪费笔墨去写一件只配作小学生作文题材的小事。前些年开始读鲁迅,渐渐地才明白在那样的年代,如鲁迅那般以文字颂扬底层民众,除了需要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也需要有勇气。因为,直至这篇小说发表多年后,东南大学的教授吴宓还非常困惑地认为,作家为什么要去写那些社会底  相似文献   

8.
抄石碑的岁月1912年,鲁迅抱着渎书做学问的目的,随着教育部的北迁来到北京。北京的生活并不像鲁迅想象中的美好。在鲁迅最初到达北京的时候,他就在日记中记下:“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下午三时半车发。途中迷望黄土,无可观览。”冷清的学术氛围和社会氛围让鲁迅感到沉闷。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同情她们的悲惨命运,深入剖析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但通过全面考察鲁迅笔下众多的妇女形象的塑造和了解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又总是感到他对探求妇女解放出路问题的悲观态度及对妇女解放问题深深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大抵”是个副词,多见于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语体文,尤其是鲁迅作品,书面色彩较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大抵”的释文为“大概”、“大都”。例句是:“情况大抵如此”(表示“大概”) “他们几个人是同一年毕业的,后来的经历也大抵相同”(表示“大都”)。人教版2003年春  相似文献   

12.
《故乡》里有这样的描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使宏儿急切而又活泼可爱的神情跃然纸上,与母亲“迎着出来”的缓慢之态相映成趣。《拿来主义》批判对待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昏蛋”不知辨别地全盘接受文化遗产,大肆吸取其中的糟粕。一个“蹩”字,写出了“昏蛋”走  相似文献   

13.
狗作为跟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动物,常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鲁迅先生就特别擅长写狗,在不同的作品中,或浓墨重彩,穷形尽相,或轻描淡写,简笔勾勒,均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和特殊的效果。试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为例简析之。 有的实写狗,借以烘托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如《药》开头写华老栓买药.“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突出了环境的幽寂.与华老栓坚信“药”能治好小栓病的兴奋心理形成对  相似文献   

14.
15.
鲁迅小说善于从酒店的柜台和茶馆的桌面上以及特殊的社会场景,来透视这个社会的保守、愚顿、麻木和奴从的国民心态,写尽“病态”和“不幸”的社会世相。本文主要以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为例,探赜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悲剧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善于从特殊的社会场景,如酒店的柜台和茶馆的桌面上来透视社会及国民心态.本文主要以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为例,探究其中"看客"形象的悲剧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向以高超的典型人物塑造艺术享誉中外,祥林嫂、孔乙己、阿Q这三个人可谓是清朝末年社会最底层的代表,他们的悲惨遭遇直接昭示了这一群体命运的悲剧性。但是,就在这三个典型形象的周围,为数不少地生存着这么一群人——“看客”,他们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事,以赏鉴别人的不幸来自娱,更以回味同类的呻吟为满足,这一群体形象的本质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意蕴。在“看客”的逼视下,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都走向了绝境。  相似文献   

18.
19.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鲁迅通过对看客的描写与刻画,暴露了国民的病态,揭示了国民病根之所在。文章用扫描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它的存在方式,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看客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0.
张昳婧 《孩子天地》2017,(5):233-234
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在其经典小说《局外人》中用近乎疯狂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不可能出现、难以让人理解却真实到刺骨的荒诞人物形象——莫索尔。他的荒诞让人觉得可笑——母亲死了,他想到的不是悲痛,不是难过,而是考虑在母亲的灵柩边吸烟是否妥当,并且在纠结片刻后抽了烟。但比他更荒诞的似乎是那个时代:他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因为杀死一个阿拉伯人在当时不足以构成犯罪,他被判死刑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哭。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地球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国家正在饱受沧桑,社会腐朽,人心缭乱。一个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革命英雄在被斩首示众后,群众却蘸着他的血做药引子。老百姓们病了,从内到外都病入膏肓,鲁迅为了治疗这群病人为我们塑造了很多看客形象,在这些看客群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本文旨在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主要人物形象和鲁迅笔下的看客,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