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发生,都可视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结晶。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经历了由主张公审蒋介石到释放蒋介石的思想转变,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虽然没有使“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得到巩固,但却促成了国内和平和更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到来。国内和平的出现,毛泽东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3.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后,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政策经历了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一九三六年间形成的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大联合,即红军、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叫十七路军)在“逼蒋抗日”共同目标下结成的联盟。这一区域性的大联合,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基石。它是我党统战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8.
救国会在华北事变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始终围绕着停止内战,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并开展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引向高潮,对于推动国内和平团结御侮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救国会对各党各派作了大量工作,如帮助中共进一步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其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调整;如劝说和敦促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走向团结御侮之路等,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国民党逮捕救国会领袖,制造“七君子”事件,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国内外的抗议浪潮汇成了一股逼蒋团结御侮的强大政治压力,也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七君子”事件本身成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一个重要事件。救国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毛泽东、周恩来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他们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至1937年9月国共合作成立期间构建抗日民统一战线过程中的思路,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对象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拥有全国政权、军权和财权,是当时的当权派。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血战10年。蒋介石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后,仍然抱着“捷外必须…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个简要的评述。(一)、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到底划分为几个阶段?当前史学界大致有五种不同意见:第一种划分,是传统的三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5月党发表“五五通电”,为反蒋抗日阶段;从“五五通电”到西安事变,是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到1937年9月,是联蒋抗日阶段。这种划分,是以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为标志,有党的文献作依据;而对  相似文献   

11.
(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鼓舞了处在日本帝国主义血腥侵略威胁下的全国人民,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发动“西安事变”,派兵拘捕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实行民主政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全国形势朝着有利于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向转变。一九三七年二月,国民党接受国共合作的建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巩固和平”、  相似文献   

12.
论战略相持阶段的蒋介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战略相持阶段的蒋介石刘五书战略相持阶段长达6年之久,对日斗争艰苦卓绝,长期以来认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蒋介石的政策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本人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毛泽东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的军事准备王志国,陈贵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蒋介石面对日寇的入侵,推行“安内攘外”的政策.但“攘外”须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经多方努力终于和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蒋介石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被迫的,他仍念念不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因此,从统一战线形成之日起,投降、分裂的危险就已存在。抗战刚开始,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不得不作出抗战的姿态,“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长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方针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有何关联?有的同志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其不抵抗政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任外长宣誓会上演讲,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考’……”[1]笔者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改变,两者一脉相承,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一、周年代蒋介石提出的“摇外必先安内”有其特定的政治内…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①这对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策的形成,总是有一个过程的。党决定和实行的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经历了酝酿、提出和最终形成的曲折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课前准备好地图、照片及附表格的小黑板)(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板书:第四章标题)请同学们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于哪一年?生:(齐声)1931年。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3年2月,日军占领热河省,逼近天津,华北局势十分危急。这年5月,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什么协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课,它与教材抗日战争的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如何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本课以“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为重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线索依次层层铺展。导入新课时我提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结果;《塘沽协定》的时间、内容、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成了日军留驻的城市。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承认了日军对东北三省和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许多艰巨复杂的工作,特别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分析每个阶段时局的特点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斗争的策略,从而在“七七事变”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自下而上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成了抗战前准备阶段的任务。 从一九三五年“八一宣言”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到一九三七年四月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宣布停止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为止,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我党对蒋介石三易斗争口号,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联蒋抗日”。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高度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是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范例。下面,就三个口号的背景、实质和效果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