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为理论基础,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尺度等美学角度的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2.
中西审美文化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中西审美文化。中国审美文化是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讲求意境美的文化,西方审美文化则是追求主客二分,强调人工美,讲求形式美的文化。中西审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势不可挡,只有把握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吸收借鉴外来审美文化资源和总结本土审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本民族审美文化的创新,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审美文化的本土特色。以中西园林文化为基点,从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中西审美文化,在相互比照中寻求相互认知,重建中西审美文化的意识和观念,实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从而开拓崭新的当代审美文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试论旅游审美及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践和旅游审美场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审美意象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象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西美学范畴“会合点”进入中西比较美学视野的。本文分别就中西方美学对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以及审美意象的虚幻性特征的论述进行了梳理比较,分析把握其异质性与共识性交织的状态,以期对实现中西美学的相互沟通、理解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相似文献   

6.
音乐美学领域内,关于音乐审美体验的论述日趋丰富。然而,关于中西音乐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审美体验意义的探讨尚处于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识是人的基本精神属性,作为文化和诗学的文学性主题,表现为生和死的精神想象和文学表述。本文运用文化诗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与埃及生命意识之不同,阐释其对于中国与西方古代文学主题、诗学审关意识的深刻影响,分析其对中西文学审美精神及人生悲剧性的建构,比较中西文学悲剧意识之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戏剧的比较分析中,对中西悲剧美感效应的解读是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因为由此我们不但可以挖掘中西悲剧精神及民族意识的差异,更可以从中透视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趋向和审美心理,从而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提出互识、互证,特别是互补的文化创新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西绘画艺术各自拥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足以自豪的辉煌成就。随着这两大艺术体系间对话的活发展开,中西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显得更日益重要,它的美学反思在艺术理性层次上丰富和深化了这一对话。一、中西绘画艺术在艺术精神、审美理想方面的差异对中西绘画艺术的历史传统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会认同这样一点:中西绘画虽然同属于造型艺术,但是二者的区别是如此巨大,可以说是迥异其趣。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不仅仅是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上的,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植根于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10.
中西音乐从形成到发展,分别有着自己国家的风情与底蕴。通过对中西音乐文化、音乐结构、审美原则等方面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音乐特色形成的不同原因,进而论述了中西音乐发展的不同历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思想、音乐创作与演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音乐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美学有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重点由审美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二是众多部门美学的相继建立,三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的逐步展开。从总体上看,与硕果累累的审美心理学及蓬勃发展的部门美学相比,中酉美学比较研究显得略为逊色。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顾进行鸟瞰式的宏观审视,而相对忽视了解剖式的微观分析。所谓微观分析,就是对中西美学的代表人物、基本范畴和重要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某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酉。作为微观分析的一个尝试,本文将对老子美学与黑格尔美学进行一番概要比较。将相距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两大哲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是否有点不伦不类呢?不。既然我们承认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那么,就不能不承认这种比较具有可靠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刘艳娥 《中国教师》2009,(Z1):69-69
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处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中的中西爱情诗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别,本文主要是以中西爱情诗歌作对比研究,浅探中西爱情诗歌在审美特色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从喜剧艺术的起源出发,归纳了中西戏剧中喜剧艺术在审美上的异同,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审美风格和观念背后的中西历史文化的不同。了解中西方各自对戏剧中的喜剧审美,能促进我们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更好的了解喜剧艺术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促进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变化,而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带来的文化转型,与人们审美心理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1986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举行了“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初步讨论了市场经济与审美心理、当前广东审美心态与文化走向、中西审美心理碰撞与文化选择等问题。本刊发表的这组笔谈,是对这一议题的继续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施有效的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中西戏剧审美理想和范式对中西电视广告的影响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比较,使中国广告人能够知已知彼,求同存异,从而实施有效的广告传播。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意象的转译进行研究是文化意象研究的重要途径。由翻译的本质及人类文化审美的共性可知古诗意象的可译性。同时,通过分析中西语言表达的差异及文化中审美情感表现的差异可得出古诗意象转译的局限性。因此,跨越文化差异在意象转译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