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经验主义的内涵及内在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包括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感觉优先原则强调感官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起点,拥有对认知活动、经验和理论的科学资格的裁判权。作为实证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不是普通的个体经验,而是通过严格选择、加工之后获得的具有客观性的经验。经验证实原则是根据实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的判定原则,由此对整个研究的科学性进行判定。它与感觉优先原则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从理想化的"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型过程中,什么是实际的科学?齐曼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的客观性和无私利性。透过《真科学》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在齐曼眼中,无私利性与客观性之间没有完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在企业会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有利于防止企业包装上市、虚夸资产、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谨慎性原则,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在企业会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有利于防止企业包装上市、虚夸资产、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谨慎性原则,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首先从科学认识主体、科学认识本质以及科学认识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自然科学的与境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际性等方面分析了科学认识的客观性,从而指出自然科学是与境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钱兆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5):831-835
 科学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科学事实;用猜测的原因对科学事实进行解释;推演出相应的定律、公式、预言等;对这些定律、公式、预言等进行严格检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情况看,运用观察或实验方法对科学进行严格检验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认识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验事实并没有完全的客观性;相同的经验事实可以证明不同的科学假说;观察或实验本身是可错的;"后件为真(假),前件亦为真(假)"的科学检验原则无逻辑依据.因此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检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伦.朗基诺从重新诠释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科学客观性思想,认为科学探究中有主观、非经验主义的因素存在,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科学共同体对研究成果评判质疑的程度和范围。尽管她的科学客观性思想存在一定的内部矛盾,但是这种强调社会化、情景性的新的知识范式对于改变未来科学的知识图景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和性别相关吗?--对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的不尽完善,促使女性主义对科学进行深刻反思.她们从科研活动中的性别差异出发,反思并批判了科学领域及其理论体系本身所表现的种种不合理现状,提出了"强客观性"、"反身性"等颇具现实意义的概念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们为人类反思科学所做的贡献.然而,女性主义科学批判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以及批判过程本身暴露的各种缺陷,最终导致她们建构女性主义科学体系的愿望不能得到真正实现,而只能成为推动人们追求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科学是如何成为认识工具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礼建 《科学学研究》2003,21(3):236-239
科学成为认识工具的三个要素是 :个人经验变为集体经验 ;具有一套精密的推理规则 ;心理上的感觉材料与实体事物是有差别的。本文认为三要素可为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出思考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辞海》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辞海》又指出,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显然,这个有关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是已得到学术界公认的,不然也不会放入大众用的工具书中。由此可见,已公认的科学的定义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知识的体系性,并未强调科学的水平以及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模式(范式)类型。  科学,在近代阶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极大地推动…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学的客观性依据是基于批判现实基础上的理性要求。它与古典图书馆学家崇尚的“实事求是”、“凸显本真”有着显著的区别。“实事求是”之所以不等同于客观性,缘由在于其实质上是一种高下分明的品级性。与之相反,客观性的实质体现在它的平等性上。图书馆学的客观性原则在过往的古典图书馆文化演进史上得以长久的承袭,主要在于其刻意求索着一种理想化的精神世界。这一理想化精神世界的内在底蕴是人性为本、自由发展和真理永恒。图书馆学中的各种偏见能够凭藉人性为本、自由发展和真理永恒加以克服,同时,人性为本、自由发展及真理永恒本体的偏见又能被图书馆学发展史所克服。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1948年的“积石山探险事件”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起欺诈事件,美国商人雷诺利用民国时期科学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急于发展科学的特殊心态,导演了一场历史闹剧,从中渔利,并愚弄了中国政界与科学界,其过程一波三折。通过对此事件的微观考察,揭示当时中国科学事业的生存环境、经费投入、科学家心态等方面的情况,探究事件的文化背景,以透视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一种现代社会建制,对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追求是其获得特有的自主性。科学的精神气质既是科学的学术规范,也是科学的道德规范,由此可以推出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和增进公众福利两条基本的科学道德准则,使科学的基础从表征客观性走向共识客观性,进而寻求可靠的科学,追问科学的意义,诉诸实践的明智。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论视野中,视点与方法是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认知进路和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科学认知脚本,并组成了关于科学的认知矩阵。认知矩阵刻画了科学概念的四种认知进路与三次转向,随着科学概念的延伸,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有内在相关性,并且是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就读人数呈快速增长之势;又因文科具有设置专业“热门”、评判标准“软性”等缘由,扩招压力更多地落在了文科学位点上。在全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不在文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逆向选择”行为将不可避免。目前,个别高校已开始实施“学位获取与论文发表脱钩”的“新政”,虽不能将此与逆向选择行为等同视之,但由此引发的诸多“反差”现象须从学理视角作一番探究与思考:如研究型大学取向与研究生不善研究的反差,平时不习文与毕业出好文的反差,容许圈内认定与不愿圈外认同的反差等等。这些反差现象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和有效治理,滑坡中的文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一无阻挡地加速下滑。  相似文献   

16.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向近代化方向的转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在择要描述徐光启科学方法和阐释其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通过比较中西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来深入研究徐光启科学实践及思想在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交通中,近代科学逐步走入国人的视野。“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经由部分具有开放精神的士人的阐发成为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引进西学的理论,它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近代科学移植入中国的历程,具体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与看法,但其理论的应时性也为它们最终嬗变为阻碍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埋下了伏笔。对此,严复基于对近代科学的切身体察与对中国科学发展的炙热关怀,对两种对待西学的观点进行了条剖缕析与批判,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近代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龚界文 《科学学研究》2004,22(4):366-370
关于科学可信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科学的真理性与有用性都不是我们信赖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们只是构成科学可信性基础的因素。科学值得信赖的基础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约翰·齐曼《真科学》一书给我们的一个基本结论。我们信赖科学,是因为科学同时是真实的、有用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连贯的、精确的、为科学共同体所认同的。  相似文献   

19.
管晓永 《科研管理》2016,37(12):154-161
随着默顿时代的"科学活动"向具有大科学、多目标和社会化特征的现代"学术活动"演化,一个包含但不限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学术共同体规范系统正在形成。而默顿学派的科学规范理论,由于伦理认知框架的局限使其对现代学术共同体规范系统缺乏基本解释力,而突破默顿框架的理论研究尚未见于公开文献。鉴此,该文以规范的契约本质为新的认知视角,以学术共同体规范的系统考察为依据,以现代学术活动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目标为约束条件,通过逐层解析现代学术活动中"契约"的参与主体、博弈目标、产生机制、协调关系、功能差异和系统演化,最终揭示了现代学术共同体规范系统的层级、功能和主体三维形态和结构,以及随学术活动发展和环境变迁而保持内在逻辑一致的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批判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合理化问题的深度把握,也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批判”理论的借鉴。它推动了“科学技术批判”超越工具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乃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走向“批判的解释学”,为考察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特别是揭示当代社会的“非政治化”问题的实质提供了一种批判工具。在他看来,“非政治化”是科学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的深刻表现。因而,任何“科学技术批判”都应当转向对这种“非政治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这也是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在当代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