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界》2020,(1):46-51
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模式制约新闻的传播力,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研究容易仅局限于新闻文本本身,却忽视不同伴随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而伴随文本决定着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解读。本研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对话"为例,分析其伴随文本对于新闻文本意义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其显性伴随文本预设新闻文本的表意角度,生成性伴随文本拓展新闻文本的表意深度,解释性伴随文本延伸新闻文本的表意广度,突破单一新闻文本表意不足的缺点,最终形成新闻报道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马燕 《新闻知识》2015,(2):47-49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行为范式,及其对手机阅读影响的自我认知,发现其有着程度不一的"媒介依赖",其社交模式、思维方式、言语规范均受到影响,这种现象是一个"涵化"的过程。从技术方面看,则符合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理论解释。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手机阅读习惯,高校应着重挖掘和建设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图书馆APP。  相似文献   

3.
黄瑛 《新闻世界》2014,(9):137-138
粉丝作为一种特殊的受众,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兼具生产者的角色。粉丝往往会根据共同的爱好在互联网上自愿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并利用这个共享的平台进行粉丝文本的生产。本文选取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百度贴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分析粉丝们在百度贴吧里的互动交流以及他们生产出的各种粉丝文本,从而对他们的文本生产行为进行归类梳理,并试图探讨粉丝从事文本生产的意义与动机。  相似文献   

4.
伴随网络通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推广,受众的阅读结构和阅读习惯都有所改变,"快阅读"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都市报如何扬长避短,建立报纸内容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强化"慢新闻"或是当前都市报内容生产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微阅读时代微信学术类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并对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媒体公司近期发布的“壹学者”微信学术平台从组成、主要功能、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并结合微阅读特点,根据传统PC学术平台、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展望移动端学术平台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袁文林 《视听》2023,(10):147-150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短视频新闻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抖音号“四川观察”是传统媒体发力做短视频新闻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优秀典型。作为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账号,“四川观察”在短视频新闻领域已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伴随文本的角度探究“四川观察”在副文本、前文本、元文本上的策略及其对叙事的参与可以发现,“四川观察”在内容装潢上的考究、在素材选取上的精准、在人设打造上的明智对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与传播起着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宣传工作能让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高效率开展。将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引入图书馆的"学术信息讲座"活动中,通过基于目标用户的精准营销和基于信息分享的社会媒体营销两种方式进行宣传。与传统宣传方式相比,具有易传播、覆盖面广,能与读者实时互动,及时了解读者讲座需求与意见等优点,能制定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专题讲座,进而提高读者参与性。  相似文献   

8.
移动阅读类APP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用户的阅读由传统单向集中、固定式向多向分散、移动的数字化方式转变,阅读的传播模式和效果呈现新的特点,但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和媒介接触行为。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微信读书APP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法分析用户阅读行为转变过程中的认知、行为、态度的变化,针对用户使用不满的现状加以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下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已经勇立新媒体潮头。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全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生产模式。它们依靠强烈的互联网思维、海量的大数据和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重塑了新闻信息生产的模式。在新闻线索上向受众"索取",在新闻采写上坚持不用一个记者,在新闻编辑上力求千人千面,在新闻评论上完全由受众主导。它们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可以说是技术带来的革命,并将继续前行,引领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电信业已全面进入3G时代。3G(Thi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使“第五媒体”得以兴起,并对传统的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产生了很大影响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