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情报学报》为例,对期刊载文的被引年代分布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其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转型。接着,文中讨论了引起模式转型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期刊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得期刊论文的发表、传播和利用都有许多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的缘故。年代分布的转型将会大大加速文献的传播、利用的进程,并影响到文献计量学若干指标,如普赖斯指数等的计算方法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期刊作为一种不可代替的献资源,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结合实际工作,阐述了利用期刊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了图书馆在期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期刊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从社会需求献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利用、开发期刊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满足读(用户)最大限度利用期刊。参考献2。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学生利用网上科技文献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开始进入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图书馆的时代。但因特网上的科技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里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科技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对因特网上科技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查找工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因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科技献的出版、利用与评价”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8月至10月间在全国部分省市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今天,科技期刊作为献资源,反映了当代国内外科研、学术成就及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信息技术,具有出版周期短、报道及时迅速、内容新颖、情报信息贮量大的特色。据于呜镝等报道[1],全世界献量的3/4发表在期刊上,科技工作查阅的献70%左右来自期刊,然而,这一持定的情报源,其潜在信息的传播、情报价值的转化、社会效益的实现,都有赖于图书情报人员的搜集、加工、整理,进行科技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从70年代末期以来,在近2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所有大众传媒都发生了迅速而剧烈的变革。这种变革的轨迹与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轨迹相一致,走过的是一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期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也不例外。期刊的这种历史性变革更多的是发生在对期刊事业功能的认识,期刊事业结构的改造,期刊机构的内部营运这些层面上,其基本特征体现如下:一是期刊事业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价值的体现。在传播学理论中,一般将人类传播分为4种,即自我传播,如自我思考,自言自语,自我告诫等;人际传播,如人与人交流,交头接耳,互相转告…  相似文献   

7.
吴佳琪 《新闻传播》2023,(23):97-99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微信、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期刊出版与传播工作中,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也面临新媒体转型的现实需求。随着期刊媒体向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出版也在同步建设之中,期刊编辑的工作重心和业务技能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本文将立足于智慧出版模式,探索媒体深度融合为期刊传播带来的新可能,并切实地探索多渠道传播的效果,尽可能地弥补传统出版的短板,从而落脚于期刊编辑的业务转型,解析期刊编辑在自有媒体平台的运营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材料加工工程硕士论文引文看期刊保障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南昌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03届的硕士论作为引分析样本,从引的献类型、引出版年代和引的语言类型的角度统计出版使用率较高的期刊,获知该校的期刊献保障率状况,为订购专业期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检索期刊在当今献信息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检索期刊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从总体来看,检索期刊仍存在着检索功能开发不足和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本从检索期刊的多用途利用研究,利用检索期刊开展多项情报服务、对现有检索期刊进行更深入的开发,提高读检索知识水平和大力宣传检索期刊等几个方面对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周强 《中国传媒科技》2023,(10):130-133
【目的】教育类期刊的融合发展转型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期刊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旨在探究教育类期刊融合发展转型路径。【方法】基于教育类期刊融合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和困境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中国教师》为例,探索教育类期刊融合发展转型路径,以适应融合出版纵深发展的新变革。【结果】从内容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技术融合创新、人才融合创新四个方面推进转型,教育类期刊以适应时代变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结论】教育类期刊的融合发展转型需要坚持专业化和数字化的统一,坚持“内容为王”这一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拓展办刊方式,提升出版和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运用新技术开展业务,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及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效传播和运营。【方法】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分析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现状、困境,寻找解决对策。【结果】科技期刊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提升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结论】科技期刊在新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新媒体传播和运营方面大有可为,积极推动科技期刊尽快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以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学术性全面地反映着高校科研的新成果、新动向,对内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对外是高校展示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然而.人们在关注学报的科技传播功能、学术交流功能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原始稿的归档利用,致使学报稿档案作为一个重要的献资源不被人们所认识,其利用率几乎为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纸媒式微的时代,教育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路径是返本开新."返本"主要包括知本、立本、固本."开新"则包括迎新、革新、创新.迎新是从思想认识上拥抱期刊发展的新趋势.革新是从制度规范上革除期刊运营中的旧做法.创新是从行动上创生期刊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如建立新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多元立体化的传播,由纸刊转型为教育智库.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程的实施,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化信息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结合民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模式和特点,从数字化献的信息建设、资源共享模式、版权与法律问题和献与“黑客”的撞击问题,以及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人才结构等问题做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科学研究工作最熟悉的一种信息媒体。这种媒体不同于书籍,它在献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教科组织(UNESCO)1964年将期刊定义为:“凡用周一标题连续不断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下去,每年至少出一期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编号,或注明日期的出版物。”科技期刊则主要指刊登学术论、会议论、技术报告、实验报告等献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期刊。综观期刊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它是一部科学技术交流的编年史。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业务工作主要包括书、刊两部分,就世界献总量而言,约有75%发表在期刊上;就科技情报含量而言,期刊容纳了情报总量的65%至75%,涉及到所有资料,反映了当代的学术成就。期刊报导迅速、内容新颖、被利用的频率最高,早已成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因此,分析、研究、科学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期刊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也是期刊工作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对此,本根据工业专科学校的特点,谈谈以下两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整个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传播事业也同时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面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新闻传播研究者和新闻传播理论期刊给予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持,以指导新闻实践。同时,新闻传播理论期刊自身也存在着走向市场、谋求进一步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期刊无论对图书馆还是情报、资料部门都是最主要的一种献情报。期刊采访实行微机化管理,既能避免重复,又可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优越性,逐步实现期刊资源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鉴于目前国内图书情报界实际状况,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献资源共享短期内尚难  相似文献   

19.
期刊,作为一种独立的献类型,以出版速度快、内容新、时效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读来说,无论是从事科研、教学、自修等都离不开各自专业的核心期刊和相关期刊。那么,我们安徽工学院的读利用院图书馆期刊情况如何?读利用期刊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读对院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的期刊服务是否满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最近对本院199名读进行了调查,其目的是要了解安工图书馆读对期刊需求的情况,为做好我院图书馆的期刊工作,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馆期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期刊和数字期刊是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和数字传播时代两类不同的信息与知识传播媒体,各有不同的核心技术、媒介特征.和期刊不同,包括数字期刊在内的数字传播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为核心,摆脱了对出版物生产、流通的依赖与被钳制,传播周期在时间维度上极度压缩,而读者对象和范围则又在空间维度上无限放大,因而带来了传播过程、传播对象的泛时间性、泛空间性以及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这种由核心技术引致的不同媒介、不同传播方式及其效果差异,是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认知起点.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交汇将是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