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德及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一生的人生道路,“拿歌德的态度做人”是他青年时期的口号。宗白华通过对歌德的人生启示的探讨以及对浮士德难题的当代解决,试图在艺术和审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归宿问题。艺术和审美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的一生,他研究歌德的主要篇目是《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旨在从歌德或浮士德精神中找到当时中国青年解救的办法乃至当时整个中国的出路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玲亚 《文教资料》2006,(36):73-74
读完《浮士德》,一种困惑油然而生。在“围海造田”的大事业中,歌德终于让浮士德心迷神醉地喊出了那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以此圆成了浮士德一生的不倦追求。然而直接引发浮士德迸出这句可能使灵魂沦丧的心声的满足感,却是一种“盲目”的虚幻幸福:人们挖掘壕沟、构筑自由王国的声音,其实是鬼怪的掘墓声。尽管天使最终将浮士德拯救了去,他实质上还是一个受骗的瞎子。于是疑问产生:这个“美”,究竟是怎样一个可以为之万劫不复而不悔的澄澈之境呢?浮士德自以为已“得”,现实却与之悖反;浮士德本该下地狱,但最终却升入天堂。歌德通过这样…  相似文献   

6.
赵佳 《文教资料》2007,27(20):94-95,109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试从人性欲望入手去揭示欲望是维系全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纽带,并通过对欲望的辩证关系阐述进入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从而探寻欲望的终结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8.
歌德在《浮士德》中通过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强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宗教戒律,但同时又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小世界”.批判了迷离于“官能享受”和“情欲”的个人生活享受。应该怎佯来理解这一爱情悲剧和所塑造的玛甘泪的形象呢?爱情问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都体现为个性解放的历史要求和反封建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俩的爱情应是肯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陈晓娟 《文教资料》2008,(23):45-47
<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歌德一生经历丰富,他把自己很多想法和理想赋予浮士德.解读<浮士德>,要了解歌德的所处的时代和其经历.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过,不提到歌德。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同样,不读《浮士德》,也难以理解歌德之所以是歌德。近60年的笔耕不辍,上万行的诗句,承载了歌德一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更承载了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迷惑、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1.
歌德是怎样描写浮士德的性格矛盾的?促使浮士德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歌德把浮士德的性格矛盾作为一个层迭的过程来描写。其次,指出这是浮士德不断抛弃旧的自我,走向新的自我的过程,是其自身的不断否定。最后,论述了浮士德形象的典型性。通过浮士德自身的否定和思想性格的演变,展示了整个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精神发展的过程,认定了人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2.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科学命题。这个承前启后的思想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定义:(一)劳动使人类把自然变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二)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艺术赖于存在的物质前提;(三)劳动促使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积极扬弃前人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学说而卓然提出自己的论断。这对于探索艺术的本源,0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筱忱 《文教资料》2011,(36):12-14
歌德在《浮士德》第二卷安排浮士德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合.两人爱情的结晶欧福良是歌德梦想的体现,即“力与美的结合”,同时也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困难。欧福良是歌德的梦想,体现为日耳曼强劲有力的精神与古希腊美丽多姿的艺术的和谐融汇.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的状况。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寓于对象性存在这一规定中。因而从对象性存在出发考察异化劳动更能廓清异化劳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是“世界文学”的首倡者。他对中国文学兴趣浓厚,推崇备至,他早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第一部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作品,他一生的代表作《浮士德》,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歌德,对世界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浅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人的全面发展有两个基点:劳动、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他的命运体现了歌德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回答。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事业悲剧的解读阐释其审美意义,并由此展现歌德“审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惟其伟大,所以争论亦颇多,焦点在:《浮士德》是否是一出悲剧? 西方学者多数认为《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最激进的“悲剧派”认为,“正象它全名所强调的,《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是依照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卡尔得伦的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