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预习中积极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在《求甚解》中申明:“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宋代先哲朱熹则说:“教人来见意趣,必不乐学。”这些言论,从反面总结主体兴趣凋动的重要性。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闭冬云 《中学文科》2009,(13):24-25
在文言文复习、考试当中,学生常常碰到一些课文中学过的字词句,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1翻译题第(2)小题中的“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中的“君”“兄”的用法就在《鸿门宴》中的“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里学过。可好多学生不懂如何翻译,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学过。这就说明学生对学过的文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在<求甚解>中申明:"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要把预习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海南/吉万松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  相似文献   

6.
王贞虎 《辽宁教育》2014,(10):90-91
叶圣陶关于“预习”的精辟论述,虽距今时日久远,但仍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其基本观点和具体做法,对当前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明确预习的根本意义叶老关于“预习”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精读指导举隅》《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两篇文章中。叶老认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自己动天君……”这些论述,讲的都是关于预习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引子:日前,一则针对中学生的关于“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引起重视。,调查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更有甚者,有学生认为《氓》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孔雀东南飞》的殉情是愚蠢的行为;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崇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像一条狗了”……究竟还有没有什么东西让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动心?为什么他们的心灵那么荒寒和僵硬?以上事实,  相似文献   

8.
刚开学不久,某老师又偷偷地为学生订了一本厚厚的练习册,笔者不禁好奇:君不是对题海战恨之入骨吗?君不是把苦做练习册称之为“劳民伤财”吗?当下省厅出台文件,明令中小学不得组织学生购买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君不是欢呼从此不再受那奴役之苦了吗?可如今为何又要“自讨苦吃”呢?听罢此言,该君一脸苦笑:作业精简,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关于“预习”的精辟论述,虽距今时日久远,但仍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其基本观点和具体做法,对当前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预习的根本意义
  叶老关于“预习”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精读指导举隅》《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两篇文章中。叶老认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自己动天君……”这些论述,讲的都是关于预习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立君 《宁夏教育》2000,(12):50-50
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首先就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不能老是板着冷面孔,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要尊重学生,不随便责怪学生,不轻易惩罚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183;八佾》)那么,君使臣不以礼呢?孔子没有说,  相似文献   

11.
唐韧 《教师博览》2008,(9):19-19
朋友讲了个关于爱情的笑话。她的文科女学生给一个理科男学生写了一封情书,抄了那首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个男生怎么都不明白她写的是什么,拿着去问同班同学,竞无一人能解;有人说,感觉“像是一个咒语”。朋友劝她的学生:“算了,别谈了,你们以后怎么交流啊?”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预习中积极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理解文本,自己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处理,从而让自主成为贯穿课前预习始终的主旋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在复习备考中,做练习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时代,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网络中的各种试题应有尽有,随君挑选。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不能“捡到篮里的就是菜”。如果总是老师负责出题、改题,学生只能被动做题、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不胜其烦,常常是“时间花了不少,能力没长多少”。我们何妨让学生自己命题?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口才,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动天君(大脑)”,并“解放学生的嘴巴”(叶圣陶语),让他们敢想敢说,爱想爱说,多想多说,善想善说。而传统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一个人牵着几十个人的鼻个走,而且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为了改变这种单向传递的封闭型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采用了段力佩先生提出的“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每学新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提问卡片,引导他们认真细致地预习课文。同学们把难点、疑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学习之友》2012,(11):44-44
@当时我就震惊了: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同学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 ,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 ,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设疑,灵活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说学生读书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产生疑问是进一步探求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优化表现,这是好事。可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这个“疑”已成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与答案都已预设好,教师引导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学生往里跳,这是“请君人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19.
浅论《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救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它诉诸读者以神思飞越的情感和想象,以其特有的魅力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心灵得到净化。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入的古诗意蕴深刻,语言贴切生动、凝练而富于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不愧是古诗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它的现实意义中最迫切的一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