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贫困地区女童失学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突出难题.解决女童受教育问题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分析农村贫困地区女童失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女童失学问题的建议,希望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爱心育春蕾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加大女童教育力度,提高女童素质,是提高未来母亲整体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要求。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新背起书包走进学校,也为了沟通各界热心人士与失学女童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杂志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广西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举办“爱心育春蕾”活动。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组织,从贫困地区挑选一些学习优秀、家境贫寒的女童作为受资助对象,并在《家庭教育》杂志2004年陆续刊出,以便于热心人士挑选资助。结对结果将在《家庭教育》杂志上公布,并向资助人寄赠当期《家庭教育》杂志。一次300…  相似文献   

3.
爱心育春蕾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加大女童教育力度,提高女童素质,是提高未来母亲整体素质,加快全民族素质的迫切要求。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新背起书包走进学校,也为了沟通各界热心人士与失学女童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杂志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广西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举办“爱心育春蕾”活动。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组织,从贫困地区挑选一些学习优秀、家境贫寒的女童作为受资助对象,并在《家庭教育》杂志2004年陆续刊出,以便于热心人士挑选资助。结对结果将在《家庭教育》杂志上公布,并向资助人寄赠当期《家庭教育》杂志。一次300…  相似文献   

4.
中国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学校大门向女性敞开时,同时也给男性带来了好处,女童教育明显地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中国在普及教育方面,到1990年时,已经可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分类统计却有极大的差异。本文以贵州省雷山县的调查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滞后的诸因素,指出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其次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学习条件恶劣,师资力量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内容与农村生活、民族文化脱节。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主要还应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我国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问题,认为文化再生产是造成问题的更隐蔽的文化因素,它在女童受教育平等,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教育政策保障问题入手,将公平观念贯穿教育政策执行的全过程,构建一种有利于人智慧发展的公平公正的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政策保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再论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童教育是普及西部初等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八五”期间 ,在国际组织和我国政府的重视与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激励下 ,西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下大力气为女童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取得了显著成效。女童受教育的数量、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 ,男女童受教育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西部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文化历史传统、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 ,女童教育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仍然是普及西部贫困地区初等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 ,如何使西部贫困地区女童受教育水平接近发达地区的水平 ,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摆在…  相似文献   

7.
女童义务教育普及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一环,然而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女童仍存在辍学现象,本文分析了西部贫困地区女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建议,以期为减少西部贫困地区女童的辍学现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郁芳 《教育探索》2000,(9):76-76
提高女童的受教育水平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女童教育直接关系到妇女乃至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然而,目前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对女童受教育问题,还存有一些模糊认识,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 一、女童教育与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女童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通常指人口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与人口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的女童将可能成为生儿育女的母亲,假如她们缺乏应有的文化知识,必将影响她…  相似文献   

9.
“中英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仪式于2002年11月6日在北京举行。此项目是英国国际发展部第一次与全国妇联实施的合作伙伴项目。该项目通过对贫困地区大龄女童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开展社会宣传和研究工作,将为改善云南、四川、甘肃三省贫困地区大龄女童状况,提高大龄女童素质,促进大龄女童更多地参与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项目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2500多万元人民币,项目执行周期为2002  相似文献   

10.
日前,笔者从“西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论坛中了解到:如今,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中,女童占到了2/3,其中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女童的比例竟高达88.63%。这组令人震惊的数字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女童受教育率有了大幅提高,从解放前的20%提高到了2001年的98.81%,但在贫困、边远、民族地区,女童受教育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较高的女童失学率,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母亲素质不高。在农村,大多数女童未能接受应有的教育,便在愚昧无知中早婚、早孕。由于素质低,这些母亲根本无力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在甘肃省会宁县,许多幼儿会走路之后,…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地区,大多是因为发展目标不稳定,发展路数不明朗造成的。为此,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地区必须努力探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规律,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五路并进的方法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家世出身、社会环境、政权更迭、文化思潮等角度探讨了山涛心态的发展演变。由此 ,展示了魏晋之际 ,士人普遍的价值观、生活情趣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 ,同时对魏晋玄学的演变也有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个边远的后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民族文化传统知识非常丰富。在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高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日益紧迫。一方面,民族文化传统知识已经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市场交易者在挖掘传统知识商业价值的同时,经常出于单方面利益的考虑而歪曲、割裂、甚至滥用传统知识,以至对传统知识背后特定的民族群体精神、尊严等造成伤害。知识产权是WTO重要的内容之一,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知识是一个必要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语言模式中的副语言暗示是人类交际中的独特语用手段,一直以来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和交际过程.它的施用不仅受到相应语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而且它的曲指功能颠覆了传统的语言符号概念,在诗学、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副语言暗示手段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载体。文章收录了洞口话中的167个亲属称谓词语。通过这些亲属称谓词语来透视其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洞口居民的来源、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传统礼俗、社会心理以及共同语对洞口方言的渗透。这对于认识洞口方言和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态反映的是特定时空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总体上是健康、开放的,但也有部分国人出现了不良的社会心态,引起这些不良社会心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政治、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原因。努力探索培育和引导国人健康社会心态的对策,有利于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高校硕士生创新能力主要受科研项目总数、科研经费的筹集以及科研氛围的培养等因素影响,文章根据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特点,如何加强硕士生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的运转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词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因文体特点、创作心态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雅俗走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宋代文化中雅俗观念的直接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雅俗两种文化的交融。这种现象说明,时代文化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发生改变,并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该小说中,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然而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为让女儿们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四位母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不失时机地与女儿们交谈,讲述她们敢于脱离封建家庭,走向新生活的勇气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女儿无微不至的中国式的母爱。母亲们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深深地触动了女儿们的心灵。曾对母亲怀有极大偏见的四位女儿开始真正理解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最终使文化冲突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20.
儒与道、诸葛亮与陶渊明等所代表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与看透世情、退身自娱两种文化心理的牴突涵融,造成了辛词哀怨超旷互涵、借山水田园与道家思想来消解幽怨发抒忧恨的独特抒情艺术结构。从中可看出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士大夫人生的艺术,也是其人生的悲剧。在艺术表现上则造成沉厚深涵的蔓学风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