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特征,给社会思潮的渗透、影响提供了主体性动因,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是大学生受其影响的外在动因,再加上社会转型中某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影响,社会思潮从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践行等方面影响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产生怀疑,造成理论的不自信,导致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加深价值整合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本文呈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主要体现在政治认知认同、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体系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绩效认同等方面。通过对大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和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调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各类显性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价值认同;同时,大力挖掘专业课等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潜移默化是当前和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在深入理解并认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崇敬心理,继而对由文化带来的国家繁荣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文化自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支撑: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做到自知而自信,自觉而自信,自强而自信,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品行高尚,政治坚定,学识厚重,身心健康的公认最有希望的一代人才。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云超 《江苏高教》2015,(2):135-1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未来中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高度。只有找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从"知、情、意、行"四点入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自信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8.
李银霞 《考试周刊》2011,(31):179-180
价值认同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价值冲突在大学生身上不仅在历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产生了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可以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被志愿"现象进行探究,发现这是志愿主体自愿性与义务性疏离的外在表现,造成疏离的原因在于重志愿服务主体的道义性,轻志愿服务主体自我实现的功利性。故提出自愿性回归的建议,其关键在于培育大学生群体对志愿精神价值的认同,而合理的价值认同是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只有将二者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得价值认同真正落地,产生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比,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中西方文化的科学比较能够促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对经济和政治的自信,西方文化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实现本土化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正是正向的文化惯性使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自信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1.
吴琼 《高教论坛》2022,(4):72-76
大学生制度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振大学生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还存在制度认知模糊化、制度情感冷淡化、制度信念薄弱化以及制度践行动力惰化等不良现象。内生性的问题归因主要源于社会生态之复杂、教育生态之弊端、媒体生态之混杂,外生性问题归因主要源于制度理解浅薄、制度优势认同滞后、制度观取向具象化。需要从制度自信的经常化、生活化、具象化、网络化、制度化等五个方面着力,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大学生的心灵来提振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面对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要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就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建立自信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13.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网络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有所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但是对西方的文化节日、文化产品兴趣较浓。大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是自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对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文化内涵;"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文化基础;"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文化核心。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高、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的问题,可通过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等举措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高度的国家认同来自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雄厚,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正视西方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键,强化主流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高度的文化自觉,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价值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但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不足,需要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缺失越来越明显,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认识不足,同时对外来文化存在盲目的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构大学生文化自信十分地重要。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构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同时创新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明辨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先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际交往自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心理素养的具体体现。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价值观,提高人际交往策略水平,增强专业认同意识,遵循人际交往自信发展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以“三个自信”为着力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理论认同是连接理论学说与实践主体的生命线。理论认同对实践主体而言,是一种对指导思想、价值目标的选择;对于科学理论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真正产生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必经途径。引导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自觉地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在培养大学生理论兴趣、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理论教师素质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实现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