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也是当今英国文学界的一棵不老松。她在-10.年因写作《金色笔记》而蜚声文学界,直到成为一名威震文坛的宿将。如今,她虽2+高龄,荣誉等身,仍然神采奕奕,笔耕不辍。作为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世纪的焦点问题。她的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小说、话剧、诗歌、散文、传记和其他纪实文学体裁。这位出生在伊朗的当代英国女作家自幼随父母四处漂泊, ,岁那年去了非洲的津巴布韦。她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直到-131 年经过两次婚姻的挫折后才回到伦敦定居,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莱辛早年投身政治运动,因而她的创作观可以说是与她的政治信仰紧密相关的。她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就应代表他所归属的、所负责任的、本人又无法倾诉的人们去说话。”显然,莱辛想要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人性,一种人民的爱”。随着《金色笔记》的问世,莱辛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困境的率真描写而成为一本女性主义的必读书,因而常常被誉为法国女...  相似文献   

2.
过去现在,戏梦人生的交织叠加影片《如果·爱》的情节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5年的上海,讲述孙纳、聂文和林见东出演一部歌舞片的始末;第二部分是歌舞片的剧情——20世纪30年代,孙纳饰演失忆少女小雨,马戏团的班主为留下她,编织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记忆,而小雨以前的恋人也试图用回忆唤醒并重新拥有她,属于戏中戏;第三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北京,林见东与孙纳共度一段美好时光。这3个部分交织在3个人的生活中,过去与现在、戏梦与人生,对他们来说已难分清。“过去”的浪漫或伤痛场景常侵入“现在”,而“现在”的孤独与痛楚又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2014,(10):29-30
“很美的一部作品,无论是服装还是音乐都很难得一见。很有幸能欣赏到这一部作品,希望能在今后有机会看到原版的演出。”——迈克尔·安德森(澳大利亚中学教师)“我很喜爱这部作品,它让我对于中国的作品眼界大开。”——萨拉·卡琳(加拿大设计师)  相似文献   

4.
莱辛女士原准备晚上在一家中国餐馆和一位朋友见面。但现在莱辛女士告诉这位朋友:“很抱歉。我晚上不能去赴约了,因为我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D.H.劳伦斯称赞她的作品是“天才之作”;徐志摩评价她的创作为“纯粹的文学,真正的艺术”;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日记中写道,她的小说是“我唯一感到嫉妒的作品”。她就是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女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相似文献   

6.
本先回溯了《儒林外史》面世之初关于其“主旨”的两种重要观点,它们影响了整个20世纪学人对该书主题的评述。具有现代意义的批评是从世纪之初鲁迅、胡适开始的。直至建国前,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这一途径不断深入。建国后尤其是在1954年前后,发表了一批论,显示了学人努力运用进步的政治观念和先进的艺理论研究这部小说的水平和成绩。进入60年代后学术研究开始冷寂。“革”期间,少数人对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曲解。粉碎“四人帮”后,学术界拨乱反正,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渐趋正常并逐步走向繁荣,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概括力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又符合作品本身的蕴涵。  相似文献   

7.
这是文学界的一件最大的奇迹。这位年轻的、胸怀大志的爱尔兰小说家暂时抛开他的打字机,到加拿大圣劳伦河地区一个冰冷的湖中去畅快地游泳,一艘汽艇向他猛然撞来,致使他的颅骨六处破裂。后来,他在医院里恢复了知党,但不能讲话,并且当他试着写字时,他的手所写的也是些完全令人辨认不清的胡乱的涂写。“我当时意识到,生命之门不会永远向我敞开。”他回忆道,“那次生死关头使我忘记了报纸杂志,忘记了赚钱,忘记了电影,但它使我更加明确了一点——我要写小说。”遭到12个美国出版商的拒绝“‘人固有一死’的这一概念激发了我的创作欲。”当他恢复健康后,便回到打字机前。他把那部已经脱稿的小说先后连续送交12个美国出版商,均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1897—1962),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学史上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喧嚣与骚动》(1929)与《我弥留之际》(1930)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他最高创作成就的两部作品,也是福克纳高超意识流技巧的体现。最新出版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第三版不惜版面首次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完整地收入集子,足以说明当今评论界对福克纳作品的高度重视与厚爱。 继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喧嚣与骚动》取得巨大成功后不久,福克纳对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情有独衷、欲罢不能。于是,1929年秋,他又奋笔疾书,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二部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他曾对人说:“这本小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麻烦,我仅用6周时间便一气呵成,而且一字未改。”在这部小说中,福克  相似文献   

9.
拜厄特小说获布克奖 A.S.拜厄特的小说《拥有》成为西方最新获奖的作品。她的这部小说于1990年10月16日荣获该年度最佳小说奖——布克奖。这是英国引以为荣的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奖。三天后,拜厄特又在都柏林获《爱尔兰时报》的  相似文献   

10.
1987年,深受人们欢迎的小说家艾里斯·默多克被授予相当于女爵士的称号——大英帝国最杰出的贵妇人勋位。然而她却对这一殊荣并不特别重视。确实,如果贵妇人是最高称号的话,那么当然,在当今的小说界没人能比得上默多克。随着她的第23部小说《书和同胞》的出版,默多克又为自己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增添了一部广为人们喜爱的新作。《书和同胞》一书充满了象征主义和哲理,描写了毫无希望  相似文献   

11.
完美随心     
<正>"你又开始小题大做了!"母亲唠叨着,"你以为这是戴安娜王妃的婚礼哪!""我只是想为凯茜办一个完美的婚礼,"我有点生气了,"她可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女孩儿,而且从小就为这一天做准备了。""但是你不可能事事称心,"母亲咕哝着,"事情不一定会按照你计划的那样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墨菲定律。""也许吧,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呀。"我回答道,然后继续一遍一遍地核查婚礼计划单上的细节。27岁的凯茜是我三个孩子中第一个结婚的,我许诺给她挑一个"良辰吉日"成婚——但愿真的有这种日子。这个愿望可能跟我的经历有点关系吧。我的婚礼堪称完美,除了婚纱那皱巴巴的拖裾——等到发现的时候,已  相似文献   

12.
名著的误读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些作品,由于思想观念的激进或表现手法的独异等原因,它们不为人所理解或接受,曾经一度甚至数度被一纸退稿信打发“回家”。而最后恰恰因为这些观念或独异的表现手法,这些作品又被人奉为经典杰作。这就是所谓的名著“误读”现象。有意思的是,退稿信曾给作家带来打击与痛苦,而事过境迁之后,它们又成了研究这些名著当年为什么被误读的最直接可靠的资料。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十分遗憾,我等一致反对出版大作,因为此小说根本不可能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作品又臭又长,徒有其名而已。”(《白鲸》的退稿信)美国作家…  相似文献   

13.
靳慧 《世界文化》2008,(5):44-44
在巴西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狂欢节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2月17日星期日,巴西利亚市民又迎来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庆新春中国文化节”。作为国家公派教师且到任不久的我,是把这一天当作年来过的。  相似文献   

14.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15.
1950年,当尤·谢苗诺夫刚刚跨入莫斯科东方学学院深造之际,斯大林的秘密警察第二次逮捕了他的父亲——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谢苗诺夫说:“我曾经为父亲而斗争,每月给斯大林写一封信。如果不是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恐怕灾难就要轮到我的头上,因当时我已被开除团籍和学籍。曾有人对我说,‘你势必要声明反对自己的父亲。’我说,不,我要站在父亲一边。”赫鲁晓夫1953年的大赦使数百万人获得了自由,谢苗诺夫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斯大林的错误虽然一直被否认,但那些年血的教训给谢苗诺夫留下一连串的问号,并反映在其早期作品中。60年代,不少苏联作家因直言不讳地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遭迫害,索尔仁尼琴就是一例。而谢苗诺夫却成为苏联文化界出类拔萃的小说家。索尔仁尼琴认  相似文献   

16.
杨锏 《世界文化》2009,(8):12-13
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克莱齐奥,从上世纪60年代步入法国文坛,按年均10本著作的速度,至今已经出版了40多部小说,是“公认的法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法国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在面向23660名中学教师进行关于“哪位作家的作品最应该选入中学教材?”  相似文献   

17.
王兰明 《世界文化》2009,(10):18-19
托马斯·沃尔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当时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齐名,可惜英年早逝。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之一,沃尔夫的作品风格大多数较为感伤、迷惘,充满对时间的思考以及永恒的孤独情绪,但也有些作品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再现,富有生活情趣,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小说《我们严冬般的宿怨》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是部分或完全解构某一经典作品,移入当代观念,让某些传统小说要素脱离叙事程序。英国当代作家唐纳德·迈克尔·托马斯聪简·爱》的“续书”形式推出的《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以下简称《最后旅程》)便是这样一部回味隽永的力作。托马斯是凭借1981年出版、曾获“布克奖”提名的小说《白色旅馆》登上英国文坛的。  相似文献   

19.
我十三岁时是个很机灵的孩子——一个异常机灵的孩子,我那时这样想。正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为报刊写了点拙劣的东西,然而使我十分意想不到的是这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反应很好。事情确实是这样,我也为此感到很自豪。我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并且是个进步的有抱负的学徒。我的  相似文献   

20.
深情的陪伴     
正一"我不信当真养不起。我们以前那个年代,比这苦多了,照样养几个孩子。你那么大年纪还不生二胎,你要做什么?没有儿子,这房子买来有什么意思?再不说至少都要两个孩子……"婆婆咄咄逼人又喋喋不休地嚷翻了天。张霞没想到婆婆进城带孩子上学,最大的方便就是催生二胎。都念叨几年了,不倦,反而更急。年近30岁的张霞习以为常地坐在餐桌旁吃饭,心平气和地解释道:"现在年代在变,孩子不可能像你们那个养法,饿不死就行。孩子不在多而在精,重在养好,教育好。而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吃苦耐劳的能力是远赶不上你们的。"她不是不理解婆婆的苦口婆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