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枕史     
正枕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而陶瓷枕又是我国陶瓷艺术中一个非常独特的门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1991年入藏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伉俪捐赠的200余枚陶瓷枕以来,将"陶瓷枕"作为一个特色收藏,在不断扩大藏品的数量与类别的基础上加大对陶瓷枕的征集与研究,到目前为止馆藏陶瓷枕近600枚,涉及国内众多窑口,堪称国内博物馆瓷枕收藏之最。本文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瓷枕为例,介绍陶瓷枕历史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巧好 《收藏》2018,(6):67-73
在种类繁多的陶瓷枕中,有一种陶瓷枕,以优美的造型、多样的装饰和美好的寓意而深受喜爱,这便是以如意为名、以如意头为枕面造型的如意形瓷枕。如意形枕,顾名思义是以如意为造型的瓷枕,是一种俯视枕面造型类似叶片或祥云纹、左右两侧有两到三处曲线对称、上有桃尖的瓷枕类型。如意形瓷枕始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是瓷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造型艺术。由于瓷枕在明清时逐渐被其他材质的枕所代替,如意形瓷枕也由此式微。  相似文献   

3.
史林花 《收藏》2013,(11):65-69
历代瓷枕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人物图案即为其一大宗。也正因此,瓷枕不失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收藏瓷枕最多的博物馆,馆藏瓷枕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本文择其几种作以简要分析。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屈原投江"纹长方形枕(图1),根据《楚辞·渔父》中的情节描绘了屈原投江之前,与江面渔夫之间对话的场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6,(3)
正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所藏山西产陶瓷枕有70余件,绝大多数可以断定其时代属金代。而对于这些陶瓷枕具体窑口的断定一直语焉不详,这一点引起笔者的注意。其实在山西金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陶瓷枕,散布各地区的窑址中也偶尔可见陶瓷枕残片,这些陶瓷枕有的兼具磁州窑、定窑、钧窑的特点,但又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陶瓷枕有着明显区别。而随着山西地区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山西陶瓷枕的面貌也逐渐明朗起来。尤其是2014年孟耀虎先生所著《瓷枕玄珠》  相似文献   

5.
郝亮 《收藏》2009,(1):57-58
追溯瓷枕的起源,应始于隋,河南安阳张盛墓曾出土隋开皇十五年(595年)长仅3.9厘米的长方瓷枕模型,是已发现最早的瓷枕。唐代以后,瓷枕逐渐流行,尤以两宋最为鼎盛。瓷枕质坚而清凉沁肤,爽脑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细读书”的功用,所以无论富贵贫贱,世人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有使用。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瓷枕产品琳琅满目。磁州窑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而发展变化的,用途广泛。  相似文献   

6.
正在瓷器上题写诗句与民谚为饰,开创于唐代长沙窑,自宋以降,至金元流行的瓷枕,更是把文字装饰表现得淋漓尽致。瓷枕平整的枕面非常适合书写绘画,大量的书法艺术便被用于瓷枕装饰,这些书于瓷枕上的诗词曲赋、民谣俚语,有的极富文人情怀,有的市井气息浓郁,真实地  相似文献   

7.
史林花 《收藏》2013,(6):65-69
历代瓷枕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人物图案即为其一大宗。也正因此,瓷枕不失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收藏瓷枕最多的博物馆,馆藏瓷枕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本文择其几种作以简要分析。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屈原投江"纹长方形枕(图1),根据《楚辞·渔父》中的情节描绘了屈原投江之前,与江面渔夫之间对话的场景。  相似文献   

8.
吉州窑精品鉴赏之一——吉州窑瓷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人类使用枕头的行为不会早于商周时期,《诗经》中有“角枕粲兮”,“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之类记述,表明此时枕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木质、玉质枕,隋代张盛墓出土的青瓷枕模型则是最早的瓷枕。隋唐以降,各式瓷枕时有发现,宋代是瓷枕的鼎盛时期,南北各大名窑,诸如磁州窑、定窑、登封窑、汝窑、巩县窑和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均有烧造,器形繁多,产量巨大。本文简要介绍吉州窑的各式瓷枕。  相似文献   

9.
李光辉 《收藏》2018,(6):61-66
瓷枕的造型与装饰不仅蕴含着实用、舒适等功能,而且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乃至政治因素,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兽形枕及枕上的动物装饰题材为代表的动物枕更是充分反映出古代陶瓷枕制作者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本文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文物为依托,探讨陶瓷枕中的兽形枕和动物题材纹饰的装饰内涵。  相似文献   

10.
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一项独立的门类,造型各异,装饰技法繁多,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其中文字枕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上“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瓷枕上均有展现。本文拟将宋元磁州窑文字枕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并探讨瓷枕分期及装饰内容、技法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彦俊 《收藏界》2014,(4):67-73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到了宋金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同时,在装饰技法上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12.
杜文 《收藏》2018,(6):74-76
耀州窑从唐代开始就烧造色釉、器型丰富的陶瓷枕,在唐宋时期曾烧造出釉彩和造型各异的陶瓷枕。唐代该窑也被称作"黄堡窑"。本文主要结合铜川黄堡窑址考古资料,对唐代该窑各式陶瓷枕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瓷枕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古代瓷窑如越窑、邢窑、长沙窑、寿州窑、定窑、钧窑、耀州窑、汝窑、磁州窑、井陉窑、长治窑等均烧造瓷枕,其中,宋金元时期河北磁州窑生产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窑中仅瓷枕一类的造型就有圆形、腰形、长方形、如意形、兽形、人形等多样,纹饰题材丰富,涉及人物风景、动物花鸟、诗词格赋、建筑图案等内容,画面简洁生动,平易近人。装饰多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进行布局,纹饰洒脱活泼,突  相似文献   

14.
张海军 《收藏界》2015,(2):45-53
据考证,枕的起源大概在殷商时代,而关于枕的最早记录是春秋时期《诗·陈风·译波》上面记录的"辗转伏枕"。那么瓷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现得知,在河南安阳的隋代开皇年间的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瓷枕实物。从陶瓷材质的发展来看,经过了由陶至瓷的转变,枕也是如此。从时间跨度上来  相似文献   

15.
康年 《收藏界》2011,(5):79-79
瓷枕,指的是古人以瓷制作而用于睡眠的枕头,为生活中的寝具。从"枕"字的边旁为"木"字看,可能我们祖先最先是以木作枕的。《诗经·陈风·泽陂》中有"辗转伏枕"之句;《论语》中有"曲肱而枕";《晋书·刘琨传》中亦有"枕戈待旦"之说,均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出现了枕。至于谈及瓷枕,出现于我国唐代,流行于宋元时期,考古发掘中出土有青瓷枕、白瓷枕、青白瓷枕、釉下彩绘瓷枕、点彩瓷枕等,枕的造型有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椭圆形、八角形、银锭形以及孩儿形、  相似文献   

16.
王元黎 《收藏》2018,(6):48-55
陶瓷枕装饰题材广泛,民间色彩浓郁,是研究当时陶瓷工艺、民间观念、社会崇尚和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本文介绍的新乡市博物馆藏陶瓷枕形制多样,且来自民国时期平原省博物馆旧藏,不少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6,(23)
正韩城因"史圣"司马迁而被称为司马故里,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隔黄河与山西相邻,境内文物古迹丰富,省级(含)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包括司马迁祠、司马迁墓、大禹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韩城出土及馆藏陶瓷枕颇具特色,部分精品被调至陕西历史博物馆。因为毗邻山西,韩城当地出土及流传的陶瓷枕中,山西窑口产品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7,(11)
正固镇瓷窑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北部吕梁山南麓,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2016年3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制瓷作坊、瓷窑炉等相关制瓷遗迹,出土数以万计的陶瓷器(片)和窑具。其中最能代表该窑特色的莫过于出土的金代装饰陶瓷枕。本文结合固镇遗址内出土的陶瓷枕标本及部分馆藏河津窑陶瓷枕产品,从胎釉、造型、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6,(17)
正(0731)83750896釉里红龙纹玉壶春瓶口径7.3cm高23.6cm该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微外撇,造型秀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颈、腹之间绘有龙纹,底无款识。玉壶春瓶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创烧于北宋,并成为传统器型一直延续至今,甚为精美。荷花婴戏纹定窑瓷枕长23.5cm高9 8cm此瓷枕枕面上刻荷花婴戏纹,人物生动,线条流畅。中部稍凹,形成曲线优美的枕面,寓意圆满。枕边有刻花,其造型独特别致,充分显示了定窑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伍若毅 《收藏界》2012,(2):67-67
这是一对古人清凉之夏常用的瓷枕,自去年在一藏友家第一次看见便被其活灵活现的模样而吸引,心底不由生出丝丝怜爱之意,上个月终于以一件自己颇为喜欢的瓷器与藏友交换得来,心底甚是欢喜。这对孩儿瓷枕造型显得很可爱,枕做孩儿状,一男一女齐跪于地,以孩儿背作枕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