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发表在1995年3月27日《西安日报》一版的通讯《“凉皮”议员》,继获得第四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后,最近又获得1995年“陕西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这篇小稿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觉得关键得益于以小见大,开掘较深,从特定的角度贴近了反腐倡廉的大气候,顺应了民心和民意。 1995年3月,我参加西安《税收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会,听到一位农民作者朴实生动的发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向身边的人一打听,方知农民作者叫蒋普权,是个蓝田县卖凉皮的个体户,他因爱提议案出了名,被十里八乡称为“凉皮议员”。当时我就萌发了要采访一下这位农民作者的念头。当天中午,蒋普权就要赶回去。临走前,我和他匆匆交谈,采访了他提议案的一些经历。后来,又到蓝田县城他的凉皮摊点和家中去了一次。  相似文献   

2.
我有幸参加了自治区第五届(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工作。本来,评选好新闻,一篇消息落选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由吐鲁番报选送的《横穿7省区养路费无人问津/途经吐鲁番补交4300元》一稿(以下简称“养路费”)的落选却发人深思。事先商定,这次好新闻评选的方法是:各个评委先仔细阅读各地选送的新闻作品,进行意向性投票;然后,对选票过半数的作品,大家评头论足,各抒己见。评选好消息时,第一轮意向性投票,计有19篇消息得票过个数,“养路费”一稿也在其中。作为评委,对这篇消息我是投赞成票的。在阅读时,我写了如下眉批:“此稿既新且短。不论对内对外,一律依法办事,不见奴颜,没有媚骨,读后令人鼓舞,是一篇好新闻。”好在此稿不长,连标点只有200来字,特抄录于此:  相似文献   

3.
2004年和2006年度,《苏州日报》各有一篇消息稿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篇是《昆山农民刷卡看病》,一篇是《50万外来打工者参加苏州五大保险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失业保险》。这两篇报道有着一个  相似文献   

4.
“怎样写好新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就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谈几点初浅体会。我深深体会到:要写出有指导性、有价值的新闻,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一是要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即是说新闻报道的内容、素材要新颖,如果内容陈旧,素材不新也就无从谈所谓新闻了。去年六月,我因工作下乡,去静边区发现四名高中生回乡联办化肥厂,于是,我深入采访,写了《回乡青年有志向,联合兴办肥料厂》一稿,席稿寄出不久,很快被《四川工人报》等报纸刊用了。  相似文献   

5.
《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一稿以及此稿同《实打实广告》(山西芮城人民广播电台)一稿的纠葛,是新闻界的一宗丑闻。1986年在湖南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工作结束不久,我省广播电视厅的同志来电话说,在全国评上三等奖的新闻稿《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以下简  相似文献   

6.
我们办报的人,天天编新闻,自己有没有新闻呢?说真的,我们衢州日报就冒出过一桩大新闻:青年记者严红枫参加“中国青年记者访日代表团”出访日本了。全国300多家地市报,这次只有他一人参加。这新闻一传开,大家都感到严红枫太幸运了。自1987年以来,严红枫的新闻作品年年获奖。其中《两位承包者失败的启示》获第三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通衢道上的丑闻》获第四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王普党”》获第五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郑重“声明”的背后》获1987年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平平淡淡最是真》获1991年浙江省教育好新闻奖……面对  相似文献   

7.
1992年春,正是黄海磁性材料厂改革高潮迭起的时候,我一头扎在工人堆里,采写该厂改革的系列报道,篇篇进入参赛之列。我的《退货风波》荣获了全国“达声杯”好新闻竞赛三等奖。 4月18日,《中国劳动报》在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反映江苏农垦黄海磁材厂改革的故事《掌声响起的时刻》,此稿被列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奖征文竞赛稿;5月4日,《劳动导报》又在一版二条位置上刊登了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通州日报送评并获得2002年度好新闻的稿件中,由我和赵勇进合写的《两部手机“打通”一个工业园》一稿(原载2002年7月24日《通州日报》头版头条,以下简称《两部手机》),连获三个一等奖:南通新闻奖一等奖,全省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业内人士称,此稿的明显特点是:小故事,大主题。《两部手机》一稿,通过发生在我市开发区马来西亚工业园周老板身上的两部手机的故事(一部手机坏了,“周游列国”修理未成,在通州不仅修好了,而且收费合理,开了发票;另一部手机丢失在通州的出租车上,失而复得),反映通州人技高业精胜人一筹…  相似文献   

9.
好新闻评委会: 据查,被评为1983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论作品《球赛暂停的联想》一稿,有严重的抄袭行为,有关方面正在查处。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委会决定撤销其受奖资格。此稿已列入全国1983年度好新闻的受奖作  相似文献   

10.
《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以下简称《进言》),这则“杨柳青”言论刊于1995年8月6日《河北日报》一版,先后获得了社级好新闻一等奖、省级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1988年5月9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了我们采写的《许昌二内燃厂“内战”激烈书记取消厂长预备党员资格厂长又将书记夫妇辞退出厂》一稿后(此稿被评为1988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于许昌第二内燃机配件厂厂长与书记不和、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全国好新闻5月12日在上海评选揭晓。四川电视台的《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纪实》、河北电视台的《一个盲姑娘的追求》和《人民日报》的通讯《今日两地书》被评为特等好稿。这次还评出了59篇一等好稿、78篇二等好稿、91篇三等好稿。这231篇获奖新闻,记录了我国过去一年的时代风貌。一批反映改革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优秀作品《讲民主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3.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以下简称《考上大学》)这一新闻,1988年8月8日在《江西日报》第一版刊登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去年7月下旬此稿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在江西日报驻九江记者站工作过14年,记者站工作,使我养成了“爱动、好走”的习惯,一有  相似文献   

14.
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于5月12日在上海揭晓。共评出好稿231篇幅,其中特等好稿有四川电视台的《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纪实》、河北电视台的《一个盲姑娘的追求》和人民日报的通讯《今日两地书》,另有一等好稿59篇、二等好稿78篇、三等好稿91篇。此外,还评出了23条好标题。  相似文献   

15.
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于5月12日在上海揭晓。共评出好稿231篇幅,其中特等好稿有四川电视台的《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纪实》、河北电视台的《一个盲姑娘的追求》和人民日报的通讯《今日两地书》,另有一等好稿59篇、二等好稿78篇、三等好稿91篇。此外,还评出了23条好标题。全国好新闻评选活动开始于1980年,今年是第八届。评选工作是逐年扩大的。第一届只评好消息,第二届扩大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广播4项,以后又增加来信、照片、电视新闻和漫画、专栏、版面、标题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份,我的一篇稿件《污水“漂白”后可养鱼》获得报社当月好新闻一等奖。我对比了一下其他获奖的稿件,该稿能获奖,我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报社好新闻评选小组同志对该稿的评价“题材贴近市民,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配图也恰当。”  相似文献   

17.
张西庭原为泌阳县羊册乡党委委员,去年10月该乡党委换届选举时落选。他落选后,埋三怨四,写了《羊册乡党委换届选举真相》的稿件,假借他人名字与自己联名向《河南日报》发稿。稿中指责那次选举违背党的十三大报告精神,背离了县委意见,并说选举中一位副县长带着框框进驻羊册等。稿件被报社转回后,经泌阳县纪委会同县委组织部核实,发现稿中情况纯属子虚乌有。张西  相似文献   

18.
1987年7月,我们在湖南邵东县采写了《外出经商者不再是“散兵游勇”》一稿,发表于1987年7月26日《湖南日报》一版头条。稿件见报后,引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全省各地市先后派出30多个代表团到邵东县取经,邵东县委书记、县长专程到县工商行政局同局领导一起研究如何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县工商行政局10月份派专人到西南三省慰问外出经商户,检查驻外“个协”的工作。以后,《邵阳日报》、《湖南日报》又分别发表了反映邵东外出经商户生活、经商情况的连续报道。在全国好新闻复评会上,此稿获好新闻二等奖。抓住偶然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写好稿,出精品,是每一位新闻报道员孜孜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能“心想事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身处最基层的报道员来说,更是好梦难圆。1998年我在新闻从业路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痕迹”:言论《看着饭桌忙种田》获1998年南通市报纸好新闻三等奖;与《海安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妇女标兵陆美芳结下200多个“致富亲”》获江苏省1998年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通讯《第200个“穷亲”》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笔者是一名乡镇报道员,学识和水平都属平平之辈,但一年中竟幸运地摘得了几只“大桃”,细细总结之,惟一个“勤”字使然。新闻界前辈把当好记者总结为“五勤”:眼勤、手勤、身勤、嘴勤、脚勤。我则对手勤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已记了满满的近20本采访本,它是我弥足珍贵的新闻信息库。许多优秀新闻人物和好的新闻事件都是从  相似文献   

20.
田三万分家这一事实,王安治首先写出通讯《“田三万”分家记》,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被评为1984年河南好新闻;李守之、吴功勋在此基础上,经过补充采访,写出广播故事《“田三万”分家》,由河南电台播出,被评为1984年全国好广播节目。现将两稿原文和作者体会同时登出,读者会从比较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