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家①的思想与修行实践,在汉学家们的许多著作中皆有所记述;此外,为数甚多用西方语言翻译的道家典籍,也已陆续问世。但是,虽然其中一些作品不乏值得重视的价值,然而它们并未充分揭示出中国思想文化中道家传统学说的真实意义。当代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对于道家...  相似文献   

2.
纵观《老子》,我们不难发现“道”的涵义并不一致,如果我们按照老子思想的本末次序,作一番逻辑上的推论,就不难看出“道”具有几大层面的蕴义。首先,老子的“道”是一种“本体的道”,指的就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实存,也即不外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4.
黄玉顺 《寻根》2010,(4):28-34
西方传人的现代大学模式作为一种学制,丧失了某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这种大学精神乃蕴涵在“大学之道”之中。这种大学之道就是:立德爱人。这种大学之道最初表述在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文本里。诚然,当我们用一个中国古有的词语“大学”去翻译西方的词语“university”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时候,这已经表明了两者之间尽管没有等同性,却毕竟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但这种对应性其实只是外在的,仅仅意味着,不论古今,所谓“大学”所指的都是教育体制当中在学龄上的最高阶段而已。换句话说,这种对应性并没有涉及大学的某种内在精神——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情本體"說法源起於1980年《孔子再評價》一文,(請參閱該文"仁的結構"部份),二十世紀90年代我將它展開爲"兩德論""情理結構(參閱《歷史本體論》《論語今讀》等)的倫理學論說,近年似頗有回響,但誤解更多。値此垂斃之年,或仍有責任不回避"還是那一套"的重複或譏諷,再作一點簡略的通俗說明,主要是解說那張"倫理學總覽表"(如下圖,始見於三聯版《回應桑德爾及其他》,略修訂後收入靑島版《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及三聯版《倫理學綱要續篇》)。因爲該表概括了我有關倫理學的基本想法。  相似文献   

6.
7.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的相继出土、发现和整理,我们有幸认识和了解到2200多年前秦人的“为吏之道”。简文《为吏之道》等内容涵盖了当时秦人为吏从政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道”的特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迪李霞“道”力何物?《老子》一书中基本上避免了直陈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种种描述的方式以显示其特性。这样就决定了对于老子的“道”,现代人很难用某个特定的现代概念去诠释清楚,而只能从老子赋予“道”的种种特性去理解与把握。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烹饪之道高成鸢英国李约瑟先生论证,15世纪后中国文化才失去世界领先的地位。这是由于中国的三大发明使西方崛起,后来居上。孙中山先生断言:"我国近代文明之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他还预言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13.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尊德性”与“道问学”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集中体现先秦儒家的两种价值追求;至宋代以后成为宋明道学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5.
何歡歡 《中国文化》2023,(1):346-351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説是中國佛教史和翻譯史上最爲人熟知的一個理論。“五失本”的意思較爲清晰,學界也無甚争議。“三不易”則由於日本佛教史學者横超慧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易”字應理解爲“改易”“變易”,顛覆了中日兩國先賢時俊皆讀爲“容易”的傳統訓釋。本文在介紹横超慧日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進一步分析“三不易”的言外之意和道安的釋家之道:作爲不通梵文胡語的義學僧而非譯師,道安本意或許不在提出翻譯的原則、技巧等理論問題,而是爲了説明甚至强調自己所做之注經、證義等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隱含着對“印度原典至上主義”和“外來梵僧第一主義”的挑戰,旨在提高漢僧修習弘法的自主性與權威性,是一種自覺的“佛教中國化”。本文亦對船山徹和王向遠兩位教授有關“三不易”的研究提出了幾點疑惑,希望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茶有性俭、自然、中正、平和等特质,茶艺中表现出的超然空灵,默会于心,“静待”品赏过程,这些都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教有着内在的沟通和契合。茶道自然地成为这种学说的理想载体之一。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子思想和讲究饮食清淡。此时,饮茶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17.
阿健 《世界文化》2004,(6):49-50
你可知道外国人眼里的女经理人是什么样?外国各界名人希望女经理人是什么样?德国《妇女》杂志调查和分析了成功女性经理人的共同特点与共同体验,也归纳整理了各界妇女名流对女性经理人的意见。内容共3方面,计24条。  相似文献   

18.
正张先生好!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各位同门,各位学友,大家好!拜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新出的《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一书,让我穿越,回到过去,回到学生时代聆听老先生讲课、谈话的种种场景,晏然愉悦,历历在目。结合过去数十年受教于老先生的回忆,学习本书,浮想联翩,感动于心。有一些学习体会,很愿意和大家在这里分享。我1993年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入先生门下,  相似文献   

19.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1,(2):103-112
李元阳,白族,字仁甫,号中溪,大理城内人。在明代,李元阳是云南最有影响的人物,曾受到当时诸多大家如罗洪先、王畿、唐顺之、杨升庵等的推服。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曾称他为"倜傥非常人""海内贤豪驱先"。他不仅学识渊博,著述丰富,而且为人刚毅正直,精于吏治,勤政廉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顺“和平与发展”则昌,逆“和平与发展”则亡。“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开放与交流”,只有“开放与交流”才可能得到“和平与发展。”环顾世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