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國古代的年終蜡祭是爲傳統的感恩節,其索享先嗇、司嗇、百種、農官、郵表畷、禽獸、坊與水庸八神而祭之,並及先祖、五祀,遍涉天地萬物與祖先神明,體現了先民博大的宇宙觀與仁至義盡的人文關懷。蜡祭之儀節先蜡而後臘,並以田獵之物爲牲,爾後行飫禮而正齒位,目的在於感謝天地萬物神明之恩助有年,勞農以休息之,使明孝悌德行。古蜡、臘分明,秦以後以臘代蜡,漸失其禮,今之臘祭臘八,僅其孑遺而已。西周之蜡祭可據辛鼎銘文得以揭示,祭名本作"罝",主行獵獻牲,其儀節儀注皆與文獻所載密合,這是我們第一次從金文中辨識出西周的蜡祭。周人以行蜡明德,並以仁德作爲作人之標準,祈願以德傳家,萬年爲人,足見西周社會崇德明禮之風尚。  相似文献   

2.
晚清山東青州所出之"太室埙",自其發現之初即被當時學者認爲是齊地故物.本文將太室塤銘文與《陶文圖録》等陶文匯纂圖書中的齊地陶文相比較,打破傳統舊説,認爲陶埙銘文與齊陶文風格不侔,應非齊地所制.并以"陽城倉器"之銘文爲橋梁,指出陶埙銘文當歸於"三晋兩周地區"文字體系.試證太室塤出土地雖在山東青州,但實際應爲東周王室所造所...  相似文献   

3.
一 劉秉忠行狀:道人抑或宰相? 劉秉忠的傳記資料主要見於《藏春集》卷六《附錄》所收之同朝人張文謙撰《行狀》、王磐撰《神道碑銘》、單公履撰《墓志銘》、姚樞撰《祭文》①.《元史》系"劉秉忠"條於卷一五七之"列傳第四十四"②,《元詩選》初集亦有傳略③.內典則見於南宋志磐《佛祖統記》和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等,多從《藏春集》中摘編.楊曾文在《宋元禪宗史》中爲劉秉忠作了簡明小傳④.本文所論和劉秉忠生平甚爲相關,故再爲立傳并有意凸顯相關處.  相似文献   

4.
虞萬里 《中国文化》2022,(2):334-336
<正>六經之傳,發軔於夫子,導源於王官。王官之書,若今所見西周銅器古籀銘文,雖偏旁不無增省變化,要當相去不遠。逮及夫子之傳七十子,七十子之傳經四方也,字迹蛻演於東西,聲韵暌離於南北。西漢魯壁所出古文經,其字體和出土六國古文相當與否,誠不敢必,而其倉促各記方音,師心隨意增損,是可責而知者也。不然,何以戰國諸子引經,同篇異名,同文異字,致有不知所云不可卒讀者歟!始皇睥睨六國,高祖劍指嬴秦,六經省籀化篆成隸,去古益遠,以致張蒼能釋讀古文,目爲稀有。漢代經典文字,多從秦博士篆文轉譯,秦音楚聲,各互乖舛;復有魯壁古文之出,山巖奇字所獻,  相似文献   

5.
夏鼐先生(1910-1985)的《日記》始於1931年1月1日,止於1 98 5年6月17日,前後歷時五十餘年.除1966年9月至1970年中辍外①,整體上是完整的.日前,該《日記》經王世民研究員及夏先生四位子女(夏素琴女士、夏正暄、正楷、正炎先生)耗十年心血整理完成,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夏鼐日記》共十卷(前九卷乃《日記》正文,第十卷爲"生平事業年表"和"人名索引"),440萬字,是名副其實的史料寶庫.它的面世,必將爲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代學術史提供豐富而又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康有爲上清帝七書,不僅是其個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也是研讀近代中國政治變遷無法繞開的重要資料。但是由於康有爲一直游離於政治與學術之間,他的一些記録既可以作爲歷史文獻看,又因其政治家的立場而解釋稍微失真。因此,仔細考訂其上清帝七書的背景與志趣,討論其原初訴求與其後來解釋之間的差異,仍具有學術史的意義。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二十一世紀各種電訊功能發達之前,人類文化中的學術、思想、文藝、史迹與典章制度等多賴文、圖載錄,并籍"紙"以保存、發展、傳播和交流。一般的了解,"紙"乃蔡倫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所創製,因他於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受封爲龍亭侯,之後以他的方法所做之紙曾稱爲"蔡侯紙"。中國製紙行業的"行神"即是蔡倫。~1"蔡倫造紙"的最早記載見於由當代史官所  相似文献   

8.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所錄薛收撰(592~624)《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 ~617)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學與唐初貞觀之治之關係的關鍵性文獻.一九八九年,筆者撰寫《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第一章《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此章十萬字)①時,根據《碣銘》所記載之內容與隋唐之際諸多原始文獻之記載互證無誤,已證明其信實可靠,但對其文獻來源則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民初古史辨時代受到强烈質疑,夏王朝的開國始祖禹更被認爲是具有天神性的神話人物,而不被承認是實際存在的人君。本文討論武丁時代卜辭中"西邑"一辭的出现,是作爲受祭的對象,正與傳世文獻《禮記·緇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書·太甲》及《清華簡·尹誥》、《清華簡·尹至》,也有"西邑夏"、"西邑"之辭,可見西邑即是夏,夏是周人對商之前朝的一個稱呼。殷人滅夏三百年之後的武丁時代,仍然以爲"西邑"能作祟害王,所以不時要燎祭。"西邑"最早是夏的王都,但卜辭中已轉化爲代表夏王朝先王之亡靈,由于伊尹曾服事夏王朝,而他與湯結盟滅夏,夏桀之元配"妹喜"在卜辭中和伊尹一起出現,即受殷人祭祀的"蔑",從滅夏故事的人、事、地三方面的記載,顯示卜辭的"西邑"正是夏王朝存在的明證。  相似文献   

10.
東漢《嚴巨昭殘碑》,舊題《東漢熹平元年殘碑》。筆者在原釋文的基礎上,重新加以斷句、釋文,并參考諸家意見,認爲碑主當是"嚴巨昭",對此碑進行更名。值得注意的是,《嚴巨昭殘碑》的行文、用典均顯示碑主身份是一名商人,這在已知漢碑中是頗爲罕見的。而殘碑中隱晦商人身份,轉而宣揚碑主樂善好施、敦重儒學的行爲,將其形象塑造爲所謂"儒商",在撰述中實際包含了從"商"到"士"的身份轉化,體現出商人階層對自身身份的一種調整。同時,此碑"士人懷附"句所體現的漢代士商關係,亦值得進一步討論。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紀偉大儒者馬一浮(1883-1967)先生之《讀書法》,是朱子讀書法之後,研治傳統中國學問最爲重要的一篇方法論,也是進入馬先生的"文化典範"與"達道之學",最爲親切有味的門徑。本文就《讀書法》乙文之關鍵字詞詳加注解,并就管見所及提出新詮,指出馬先生開示之"讀書法"以"敬"爲中心,以"篤行"爲目的,均與朱子讀書法一脉相承并開創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傳衍至今的王羲之書法系統中,《集王聖教序碑》是僅次於《蘭亭序》的一件書法名品,它第一次因爲書法的原因而刻石,成爲所謂的"帖"。《集王聖教序碑》拓本的傳拓可以使人們更容易地學習王羲之的書法。該碑經現代金石學家整理過的拓本,從宋代到明清的文字變化,是確定拓本時代的主要指標。明以前爲不斷本,之後缺損字較多。重要的拓本被藏家留下印記和題跋,往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題跋中也不乏關於善拓經濟價值的記載和曲折的流傳經歷,崇恩的"墨皇本"是其中最爲著名的一件。  相似文献   

13.
董魯安先生(1896-1953)生於十九世紀末,主要活動年代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這部詩集所據其手錄的《溫巽堂詩》,起於民國四年(1915)十九歲,訖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四十九歲①,加上集外詩,也僅到1948年為止,後來就不見他有詩了. 董魯安手錄詩稿,別爲《甲子草》《問津草》《沜東草》三輯,後者包括1942年到解放區後所作,這部分後曾擴充為《游擊草》單獨問世,現合爲全璧.  相似文献   

14.
陳寅恪和其弟子劉節的交往長達43年,學術界對此之研究仍不够周全、深入。《劉節日記》儘管不完整,且不少文字極其簡略,但仍然保存了師生交往的一些原始記錄。將此日記中劉節和陳寅恪及其家人、友人、學生的往來實錄依序臚列,與相關文獻互爲印證,足以揭示出簡短文字背後的歷史信息,無疑有助於推進陳、劉關係之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出版的《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收錄羅氏自少至晚各類著述,凡十二集十六册,煌煌巨帙,令人神往;若謂"羅王二家之學",這應該是繼《王國維全集》問世之後,概覽羅氏學術業績之最基本的文本①.卷首有一篇《總序》,是著名歷史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作的,綜論羅氏學術偉績及其學術淵源,至爲透切.玆謹就《總序》述及之羅氏早期學業及其揚聲俞樾《茶香室筆記》相關史事,略作追踪與考辨.  相似文献   

16.
武王克商後,周公營建洛邑時立始祖與直系先王之廟,致政成王後又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西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已寓於其中,因而後世或將宗法制度視爲周公制禮作樂的結果。從周公嫡庶之子受土受封及魯公之後屢見弟繼兄位的情形來看,周初時的宗法尚未臻於嚴密,結構也不完整,從中只能觀察到尊尊之義而不見敬宗之義,則宗法制度固非周公制禮作樂的結果,而是經歷了無數嫡庶相争的殘酷現實後逐漸完善起來用於嚴明君統、宗統之界的約束制度。  相似文献   

17.
學人寄語     
正陰陽變轉,秋將徂冬。天地之運,是變化中又有規律的,人事也這樣嗎?新疆維吾爾族,南北朝時稱爲袁紇,唐稱回紇或回鶻,蒙元稱爲畏兀爾。那時,聲威顯赫,武力足以協助唐代平定安史之亂,文化如佛教、摩尼教,對中原也很有影響。直到十五世紀,回鶻文仍是新疆中亞直到東歐的官方文字;老蒙文、滿文、錫伯文也都是以回鶻文爲基礎創造的。可是其後佛敎消亡,出現改造阿拉伯文而形成的新字,原有之回鶻文竟成了死文字,典籍文獻均無法  相似文献   

18.
正我有關儒家普世價値的觀點,其實也是我關於一個特殊的文化繁榮,如何走向世界的一些感受,也可以說走向張先生刚剛提出来的"後主客"關保中的天人合一的這檬一個基本上的理念。儒家傅統是深涵地方色彩而又不断的走在世界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的。儒家源於曲阜,歷經漫畏的努力,成爲了中原主要的思想學派,深刻的影響了政治、經濟、家庭、社會,爲中國建立了禮儀制度,培養了知識精英,遗影響了世風民俗和執政者的行爲,在延被中華民族歷史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减的作用,也是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不可或  相似文献   

19.
正一總網"中庸"實爲古代的一個倒裝辭,它和楚辭"天問"就是"問天",周易"文言"就是"言文"~1一樣,照後來的說法就是"庸中",也就是"用中"(庸字古代解作用,見說文,詳後)。"中"是"中和"的意思。不是折中於二端之間的意思。中和的意思,可從卦圖親切體會(詳圖七)。"庸"字解作用,是從"用庚"(不是"庚用",見說文)會意,是個會意字;不是舊說的形聲字。由原有的"用"再加個"庚"字,來表明它是個專門性的用——和普通的"用"有別。原來它從  相似文献   

20.
蓬遠樓雜説     
劉永翔 《中国文化》2021,(1):354-358
"文如其人"辨 余嘗考"海到無邊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爲峯"之對爲閩省無名文人甘少潭所撰詩鐘,非林文忠少時所作,然聽者藐藐,世猶傳訛如故,"抽刀斷水水更流"也.殆俗皆信豪傑之士必吐屬非凡,而文士輩則腐唱酸吟,必不能臻此境界耶? 余則素不信"文如其人"之說,以爲詩品文風,皆可摹而幾也.明前後七子"人人關壯繆,齣齣大江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