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55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刚成立的力学研究所。科学院当时已经定下由刚刚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先生来当所长,受组织委派,朱兆祥同志到深圳把钱学森先生接回祖国。那是国家早期的"海归派",当时前后相继有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从海外归来。力学所刚成立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10日那天,“国家命运”摄制组正在中科院力学所主楼的301会议室进行现场拍摄,他们特别邀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教授做现场采访,请她介绍郭先生在科技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拍摄完毕.李先生还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我(李和娣,编者注)与她同坐在一张沙发上,请她讲讲当年力学所的首任所长钱学森与郭永怀的故事,李先生向我娓娓道来那64年前的往事。  相似文献   

3.
永恒的纪念     
2005年9月1日,是我们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是令我们痛彻心肺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们敬爱的老领导——尤芳湖主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值此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才华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即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怀着对他深深的敬仰之情,追思他在最后的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成智慧学”是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深化。文章首先阐述了“大成智慧学”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进而对“大成智慧学”的要求、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阐释了实践“大成智慧学”的方法“大成智慧工程”,并以“总体设计部”为例,探讨了“大成智慧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2008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社会各界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2008年9月12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科学学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问题。会议上老中青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专家从自身体会出发,探究了解放思想对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科学学发展的未来之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本刊编辑部特将这次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进行整理并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庆典。钱学森先生的塑像届时要在科大校园内落成。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导师、开创者和奠基人,科学巨星钱学森先生,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以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  相似文献   

7.
陈仲达 《科协论坛》2013,(12):40-41
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家喻户晓在美国.他在超声速及跨声速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航天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了丰硕的原创性成果然而,因为祖国的需要,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钱学森便开始了自己的科学梦,他把毕身所学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奉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  相似文献   

8.
张瑜 《科学中国人》2011,(23):32-37
在纪念我们敬爱的系主任和恩师,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本文主要以作者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为线索,探讨如何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问题,并以此缅怀和纪念钱学森先生。  相似文献   

9.
李侠 《发明与革新》2009,(12):13-13
近日从网上看到关于钱学森先生发表的科学论文的一些资料,据美国特拉华大学李红周博士统计,钱先生一生发表了37篇被SCI检索的文章,从发表的杂志来看,没有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所谓高影响因子的刊物,更没有像《科学》、《自然》等顶级刊物,就连目前最流行的所谓H指数,钱先生的得分值也不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了解与利用钱学森科学思想是一个与所有知识分子、干部都有关系的课题,钱学森科学思想是一个人人可用的思想库。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与科学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益升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769-1771
 钱学森先生(1911-2009)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还是我国科学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科学学学科的主要创建者。本文为悼念钱学森先生,从早期研究、率先倡导,到奠基之作、资深顾问、相关领域研究等等方面,简要地论述了钱学森先生对我国科学学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曾婧婧  钟书华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20-1026
 中国的科技管理模式经历了中央指令型科技管理和政府引导型科技管理两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又可以细分为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省部合作、科技治理阶段3个阶段。导致这一演化的因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建立,部分科技产品的准公共属性以及我国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分散性与浪费等。省部科技合作具有主体上的多中心,对象上的准公共属性以及网络化特征。应建立府际或者跨区域科技协调机构,明确合作治理机制中“中央-地方”的角色定位,以及构建“垂直省部、水平跨域、公私合作”的科技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人们应对自然风险、自然灾害的有力武器,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应对自然风险、自然灾害中成长起来.自从自然界诞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便结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依赖于大自然的.一方面,大自然恩惠和养育着人类和人类社会,大自然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最终依托;同时,大自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制约,大自然也在很多情况下会以自然风险、自然灾害的形式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4.
袁维新 《科学学研究》2010,28(6):809-815
科学本质阐明了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把科学本质观分为传统的科学本质观与新的科学本质观两类。科学本质的现代观是多层面的,主要涉及"科学知识本质观"与"科学探究本质观"。科学本质的范畴是由科学本质的特征或要素决定的,主要涉及:(1)科学知识的本质;(2)科学探究的本质;(3)科学事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科技资源的价值及其价值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伟  赵奎涛  彭洁  胡克 《科学学研究》2008,26(3):461-465
 本文在剖析科技资源的内涵及分类的基础上,从科技资源具有的稀缺性、资本属性和商品属性等不同角度分析其价值来源,开展了科技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增值(殖)过程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科技资源横向价值和纵向价值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差”,以及从价值属性角度表现出的科技资源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并运用定序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较强。个人兴趣因素、职业价值观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都对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是否参加科技活动相关社团,社会网络中是否有科学家,以及对科学家职业的社会贡献、社会声望和职业权力的评价对公众的从业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科建设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文章利用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公开发布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地球科学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中科院地球科学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现状。并与后续二级学科的分类描述共同组成了中科院地球科学学科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8.
徐顽强  熊小刚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56-1660
当前我国已有196个非政府奖项正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奖励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在设奖数量和规模、社会影响力和地位、奖项管理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以及非政府奖项的管理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造成的。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采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设立国际科技奖的力度,提高非政府奖项的立法等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解学芳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20-1831
从长期来看,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间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在短期视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是一种反逻辑的演进轨迹,特别是技术反文化特性与管理主体利益初衷导致两者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问题。总体观之,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间的逻辑可以回归到共性规律上。因而,基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导向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应以和谐互动逻辑作为出发点,以"制度塑造产业"为诉求,以预见性、预警性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来缩短与科技发展间的"时间差",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