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度新议     
重提适度,一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二是因为它在理论上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前提是把度和适度看做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因此,要议论适度,就有必要先简单地分析一下度的含义及其特征。什么叫度呢?简单点说,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具体点说,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不存在有质无量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论。它对于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有指导作用。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适度原则,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本人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有质无量的事物,也不存在有量无质的事物。而度则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度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也存在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政治理论课中的度就是政治理论课质和量的统一。重视政治理论课的度,要…  相似文献   

3.
“适度教育”迄今还是一个讨论得不多的课题。撇开课题本身的难度因素不谈,可能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部分学者看来,“适度教育”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质量度相互关系的原理可以为之提供很好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都会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化,即量变和质变,而度则是反映事物质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适度原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所说的“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它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 只有掌握了教学中的“度”,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标记数量的单位,通常叫做“度”。作为哲学范畴,“度”指的是事物和量的统一,是某一事物维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质所规定的量度、尺度、幅度、程度、势度等。事物的质和量互相结合,使质量双方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处于统一状态,形成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一旦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发生分裂,也就是“度”的超出和破坏,某物也就转化为他物。宇宙间的事物千差万别,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度。了解和准确地把握“度”,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有正确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都有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社会主义民主也不例外,它有着自己特定的质、量、度。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度的基本原理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度,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确地理解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事物的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正>哲学上有三个重要概念:质、量、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儒家倡导"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强调的是"适度原则"。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大国应当像煎小鱼一样,太早翻动鱼易被捣碎,太迟翻动鱼易被煎煳。只有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点上翻动,才能煎好鱼。道  相似文献   

8.
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这在哲学上称之为"度"。世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这些特性和规律使事物保持一定界限,人们注重遵照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在此前提下说话做事,就是适度。适度,通俗地说,就是适宜,适中,恰到好处。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语文教师要想使自身的教学恰到好处,尽力避免出现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的“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掌握了正确的“度”,能使教学工作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取得教学有效性。教师不妨以此“度”考量我们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一、作为美学范畴的艺术度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自身所体现的“度”。“度”是事物规定自身存在的质和量的关系,体现为保持其质的存在的数量界限;一旦超过(增加或减少)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的美以一定的量度,或者说尺度标志美的存在,这就是“美学度”。在艺术美的创作和欣赏中,“美学度”也就是“艺术度”。前两年争论“朦胧诗”,实际上争的是朦胧的美学度问题。朦胧美是一种美感类型:月迷津度、薄雾观花、美人披纱之类。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特征探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世纪之交 ,中国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扩招后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部门都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但是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值得很好地讨论。一、高等教育质量规定《辞海》说 ,“质”和“量”是哲学概念 ,哲学意义上的“质”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 ,是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的 ,事物的多样性就是事物间的质的差别的表现 :哲学意义上的“量”指的是事物存在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 ,是一种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辞海》还说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质以一定的量为…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它们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度,教育教学亦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度是指一定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相统一的数量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说的“适量”和“分寸”。只有把握住“分寸”,把教学的质和量统一起来,方能如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提升教育工作绩效。否则,就可能偏离教育方向,适得其反。笔者就课堂教学中讲授、提问、练习三个环节,谈谈教学中“度”的控制,与同行商榷。一、讲授有度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讲授的重要性。若只顾一讲到底地满堂灌,忽略了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引领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使其成为自身。中国梦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国梦的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理想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不断积累中国梦的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从而达到中国梦的质和量辩证统一,使中国梦理论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证明:事物的质和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在“度”这一哲学范畴中。“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是事物临界点之间的量的活动范围。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度”,防止“过”与“不及”两种偏向,对于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言语、动作、内容取舍、组织方法等等,对于教学对象的影响,也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都含有质和量两方面,都是一定的质和量的统一体。“质”,事物固有的性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量”,事物的数目、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和比例关系等。质与量是辩证的统一。质总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总是体现一定质的量。所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既可以从质的角度去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从量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哲学范畴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度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度的认识也应日益深化,度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度的绝对性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度”这个范畴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指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度。所谓度,就是一定质和量的统一。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所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训练项目临界思维二、训练导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质、量、度、质,决定了事物的特有属性,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量,即事物的数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以及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等;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和范围,也就是一定的质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量的边缘界限,如果某一事物在发展中超出其量的界限,它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转化为别的事物,所谓“真理面前多走一  相似文献   

18.
“火候”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定状态、程度、界限和时机。用哲学的语言说,“火候”是变,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掌握火候”就是讲要适度。这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9.
量变杂议     
这篇文章所涉及的是有关量变的若干易被人们忽视、世却很最要的问题。量变和质变具有对应关系事物的质和量都是多方面的,一定的量是和一定的质相对应的。例如水,在质上有物理的性质(液态、固态、气态),有化学的性质(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所组成),在量上,有体积、  相似文献   

20.
有的同志常常把实际生活上讲的质量和数量达两个概念同哲学范畴质和量看成一回事,认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既要注意产品的数量,又要注意意品的质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等都是哲学范畴质与量的实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哲学上讲的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规定性,它决定一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别的东西,因而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是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事物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影响此事物的质。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