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师的专业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品格伴随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显著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效果,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表面上是"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由"课程改革"牵动"教师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难以平衡的问题。为此,巴格莱提出了以造就"教师学者"为宗旨的"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系统解读和把握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对于转型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带来了三级课程管理、"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变革。自此,"课程"日渐取代"教学",成为研究者、教研员、学校和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词,"大课程观"也日渐深入人心。教师课程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意识、教师课程知识……这些就是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4.
<正>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但在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囿于主客二元分化的困境,把传递课程和创生课程的双重角色割裂并对立起来。这种割裂和对立不仅反映出教师课程理解力的低下,也折射出教师课程建构力的薄弱。怎样提高课程建构力,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内,让教师和课程从"隔离"走向"相遇"、课程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阐述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评价改革的依据,然后论述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最后对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评价改革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实践者是教师,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阻抗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就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阻抗现象而言,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导致教师课改阻抗的原因,包括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课程自身设计层面等多方面。要消解教师课改阻抗,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对课程改革的情、知、行转变,同时,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社会要加大支持力度,不同主体还要共同建构有益于"新课改"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很多年,要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也是所有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我校教师如何"教"及"学生"如何"学",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意义重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作为教师培训院校,我们在不久前结束的"山东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中已经开始尝试以新课程整合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获得了初步的体验,我们将其概括为:以新课程为契机,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全国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力图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一些地区和学校提出"高效课堂"、"有效课堂"、"品质课堂"、"智慧课堂"、"卓越课堂"等课堂模式。对于这种情形,有人用八个字作了描述:一片繁荣、乱象丛生。这样概括或许有些偏颇,但也反映了某些实情。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和教师的对话中学习、交流,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意义建构上来。课程改革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有校长、教师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希望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志坚 《教书育人》2012,(25):36-38
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核心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正如富兰所言:"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想,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因此,教师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教师专业发展必然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先行要素。近些年,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的教师,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无不在深入地探讨这个论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德国教师教育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PISA震惊"引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世纪初期,德国陆续颁布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职前教师改革的新政策,并积极对课程实施改革,如建立分层、贯通性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设置能力导向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主题,开发行动能力导向的实践课程等。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有效课程开发的背景2003年,在第八次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校开发了学校的第一套校本课程——"镇江风情"系列校本课程。初次的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的进行。但课程文本开发结束之后,课程的深入实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对教师教育课程现状进行考察,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学生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仍需加强、"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尚显薄弱、"持续改进"的教师教育课程保障机制尚未实现等诸多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专业认证理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师范生为中心",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基于证据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从而为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师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长期探索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从宏观上指导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洛阳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建立了较为开放的课程体系,有效整合了课程内容,优化了教学方式,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必须贯彻《意见》精神,落实《标准》;形成"三类四修(选)"型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建立阶段目标区别、终极目标一致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师教育资源课程,提高教师教育效益;加强教师教育教师课程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施教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证融通"课程评价作为贯穿课程开发始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证"双证融通"课程开发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充分体现学校、教师首创精神的过程,而且也是要求学校、教师增加自我责任意识和面对目前高职课程改革增强自身适应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头戏.依据以个人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反思为核心的"反思性实践者"这一教师新形象提出的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对现有的课程目标(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进行变革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逻辑.根据教师素质要求及现存缺陷和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问题的分析,南疆民族教师教育职前课程设置改革需要在凸显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学习和学习者中心,增加课程总量、调适课程结构,强化实践体验及其与理论的融合,加强课程内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改革带来全新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不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心理上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和精力投入,进而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态度、工作效能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也必须提升素质、转换角色才能适应新要求.文章指出,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促进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应处理好学历与学力、学术与技术、"走出去"与"请进来"、"柔"与"刚"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日,广东教育沙龙第33期在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与会代表40多人,大家以"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分别就课程改革对学校和教师的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校本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等专题,围绕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现实主义取向是新课程的特征。传统课程关注"知识最有价值",而新课程关注"能力最有价值"。但教学实践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矛盾冲突凸显,为教师深化课程改革设置了一道门槛,也成了教师如何打开瓶颈提供新的论争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