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2.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4年内部出版的《编辑学与编辑业务》一书中,收有龙世辉的两篇讲演录即《关于文学编辑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文学编辑的基本素质》。文末的“作者介绍”中说:“龙世辉,男,59岁,湖南省武冈县人。1952年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出版过《林海雪原》、《三家巷》、《清江壮歌》、《前驱》、《代价》、《将军吟》、《芙蓉镇》等长篇小说。”初读此书是在1987年,我正在攻读编辑学硕士学位。第一次的神交就令我倾倒,龙世辉的编辑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4.
1982年获准离休后,我想把还可看看的几本译著核阅修改一下,一以答朋友的雅意,一以奉献给新的一代的读者。这时我想到一二出版社的编辑,因为我曾经有过非正式的允诺。我首先考虑校改重印的有《给少男少女》和《简·爱》,因为颇有读者想看看而找不到书,写信向我借读。我苦于无法应命。我先就《给少男少女》函询一位编辑,并未寄书去,只说明是四十年代的几篇讲演。复信很客气,大意是说,四十年代的讲演恐怕不适于八十年代的读者了。至于校改过的《简·爱》,据说风格是五四时代的,要  相似文献   

5.
《世界出版概观》林穗芳撰写的《美国出版业概况》文中有1988年各类美国图书出版种数及所占比例的资料,它将图书分为23类。我在美国查到美国出版社按出书学科门类划分的资料。分类比较细,共分110类。按110类列举出版社家数太烦琐了。现按21类将出版社家数报道如下(一家出版社可以出好几类书,不是一家出版社出一类书):  相似文献   

6.
观景榭     
书稿的衡量标准 美国著名的出版家、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的创始人之一舒斯特先生在《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见《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一文中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7.
人过50岁,大家称中老年人,也就不脸红地往《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投上稿件。但严格说来,我算不上老编辑,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仅有十个年头。我原来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显微镜打交道。我喜欢文静、细致的工作,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后,面对工作的选择,我挑选了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刚成立一年,正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与社长的第一次谈话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编辑是为人作嫁的工作”,“我们出版社是很清贫的”,是否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8.
因为忙于出版社的杂事,之前我很少有时间对自己从事的出版工作进行研究。确切地说,真正在外省的出版科研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从《编辑之友》开始的。记得在《编辑之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在北京一次论坛上的讲  相似文献   

9.
体例手册和其他的资源在美国 ,科技编辑使用各种体例手册和其他的资源。一些最流行的体例手册和其他资源介绍如下。被广泛使用的手册《科技体例与版式》是为所有科技领域的作者、编辑和出版社设计的。它除提供关于科技出版写作形式和版式的一般性指导外 ,还包括广泛的各科技领域的科技规范 (如 :学术用语标准 )。《科技体例与版式》的新版本将在 2 0 0 4年出版。《芝加哥体例手册》被各种学术领域中的编辑广泛使用 ,尤其被广泛使用于学术图书出版社 ,包括科技出版社。该手册的一个新版本将在 2 0 0 3年下半年问世。在美国 ,还有在一些特殊的…  相似文献   

10.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出版科学》1997年第3期田中全写他和老作者多年交往的文章,真挚、坦诚,富人情味,读后感人至深,我特别爱看。贵刊的《编者·作者·读者》栏目,多约写这样的稿件,一定会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我拟写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杰出的编辑出版家马尼提乌斯及所办的阿尔丁出版社的文章,以便我国读者了解西方印刷出版业初创时期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为我国开展中西方编辑模式比较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全文写成恐有一万几千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广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段历史很需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有两三年时间兼任过一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由于是兼职而该社又处在草创阶段,我们三人——总编辑、另一位副总编辑(他们也都是兼职)和我——所作的工作仅限于出版规划,而未进入书稿的具体编辑事务。但几十年来,我在撰写或编著教材、专著或文集时,曾多次与编辑同志打交道,对他们辛勤劳动的精神深怀敬意。我感到,诚如《中共  相似文献   

12.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13.
在拿到《普通编辑学》一书时,我看到《编辑之友》最新一期的专题策划是《编辑学路在何方?》,向学界提出编辑学研究陷入困境的疑问,并发出如何推动和深化编辑学研究的号召。与此同时,《出版科学》最新一期的编辑学研究栏目也有作者对当下编辑学的研究提出批判,认为编辑学研究问题重重,毫无建树。正在此时,我看到了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织撰写、几位编辑学界领军人物集体合作,共同完成的《普通编辑学》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普通编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大胆探索,迈出了早在几年前就提出的致力于涵盖所有媒介编辑活动基本原理探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北京《今日中国》杂志社创办了《小读者》,引起读者杂志社的异议,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跟风”和模仿。去年9月笔者去昆明参加全国书市时,在一个报摊上发现了《小读者》,可我一看目录页却大失所望,我既为《读者》感到惋惜,又佩服《小读者》始作俑者的“聪明”。不止于此,让我产生类似误解的还有宁夏某出版社主办的《少年读者》。  相似文献   

15.
和英出版社于1999年3月在新竹成立,并出版了第一本书《永远爱你》,但是在2000年却有《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挖土机年年作响》、《小蝾螈睡在哪里?》三本书入选“开卷好书奖·最佳童书”,和英这种锐气十足的表现,令许多童书界人士刮目相看。 和英是由总编辑周逸芬、行政吴小姐和特约编辑王淑文三人组成的小出版社,但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他们视野开阔和态度认真。周逸芬选书时对于自己要  相似文献   

16.
“修面刮胡子”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面刮胡子”,指的是编辑加工。这是刘金先生在《编辑旧事琐忆》一文中提到的比喻。刘金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的这篇回忆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其中“‘原稿整理’的教训”一节,提到有人误改“巴金同志”的书稿,读来尤多启迪。确实,如何对待名家的书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书稿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作者把书稿投寄给出版社,表示了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期待。因此,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编辑都应该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名家是“术业  相似文献   

17.
现在编辑出版名人词典,已经多如牛毛。你是否属于名人,倒并不重要,只要你肯出钱或包销几册书,你的大名就能赫然列入词典。最近,我们接到辽宁省家庭科学报社的通知,为编辑出皈《中华编辑、记者大词典》征稿。我抄几段在下面: “为了提高我国编辑、记者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社拟于1989年出版一部《中华编辑、记者大词典》。这是一本可以使您和您的同事的事业永留青史的书籍,本编委会特向全国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征集同仁入典。”“入典条件:凡我国(包括台湾、港澳)各类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的高、中、初级编辑、记者均可入典。”“申报办法:不论推荐或者自荐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8.
日本出版社录用编辑情况据日本《出版年鉴》(1997年版)的统计,日本有大小出版社4602家,规模大的出版社有职工1000人以上,规模最小的出版社只有1、2人。半数以上出版社的职员在10人以下。由于出版社的规模和名声以及编辑的待遇等差距很大,所以在招聘...  相似文献   

19.
周奇 《出版史料》2006,(4):61-65,66-70
1981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交给我一项任务:主持创办《青年文摘》杂志。到1985年11月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我主编《青年文摘》杂志整整四年。这四年,是我在“中青”三十年编辑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四年。“中青”决定创办《青年文摘》,还是1980年的事。那年夏天,时任副总编辑的阙道隆率组到天津调查研究,在青年座谈会上,青年们都希望青年出版社创办一种综合性文摘刊物,把报刊上的好文章集中起来介绍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用很少的时间,阅读更多的好文章。调查组带着青年们的建议回到出版社。出版社党组听了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创…  相似文献   

20.
做创新型的现代策划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版界近些年来似乎有一种通病:出书重复、雷同现象严重。据报道,自1978年至1996年上半年,有34家出版社出版了53个《红楼梦》版本,有38家出版社出版了51个《三国演义》版本,有23家出版社出版了27个《西游记》版本。其他书种也相仿,只要是投入低、预测不赔钱的,就放手出版。《红与黑》有16个译本,《简·爱》有7个译本,连《莎士比亚全集》,竟然也有6个译本。选题策划最怕无个性、无特色。一味地翻印,争抢出版资源,其结果只能导致出版的结构失衡,造成同类书重复、撞车,浪费出版资源,同时丧失一部分消费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解决此类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的办法是现代编辑要有敢为天下先、领先一步的创新意识。传统编辑只从事文字工作,是语言、修辞方面的专家,是某一具体学科的学者,是学者化的编辑,“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