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变革。微课程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微学习微课程的首要贡献在于创造了微学习模式。微学习(Microlearning)这个概念是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Martin Lindner)于2004年首先提出的,他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搜索、交流、评价,已成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模式。该模式以项目实现为目标,以赋权学生为前提,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功能,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破解实训课程难管理、效果难评定、师生难协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至少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不同的模式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与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协商课程:促进高效学习的一种课程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时代性课程,协商课程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讨论确定学什么?怎样学?从满足学生主动和高效地学习的需要出发,协商课程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微课程是以优秀的图画书为凭借,对学困生进行阅读、讲述、写作于一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它是学生对绘本故事阅读的一种理解和回应,更是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的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写话的兴趣与能力。这样的微课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7.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课程成为网络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而移动学习背景下微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微课程的制作有严格的要求,选题要目标明确;时间要短小精悍;语言要准确简明;结构要紧凑完整;交互要注重细节,大多以视频为主。完成一件好的微课程制作,要选准题,写好脚本,完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着手制作和调试,使其能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从小组构建、目标任务驱动、小组的激励机制等几方面,详细介绍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信学习模式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9.
孔繁鹏 《考试周刊》2014,(65):112-113
随着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等一系列概念进入校园,新一轮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悄然发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慢慢从传统教育这块沃土中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10.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变革。微课程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微学习微课程的首要贡献在于创造了微学习模式。"微学习"(Microlearning)这个概念是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Martin Lindner)于2004年首先提出的,他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课程的兴起以及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如何制作切实有效的微课程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总结出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有效方式以及其发展趋势,为尝试应用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72):118-119
微课程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区别于一对多注重教师教的课堂教学,微课程类似于一对一辅导学生学,在较短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可以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课程制作是教师理解和执行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地理核心知识、发展地理思维的基本途径。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课程制作以地理主题综合化、制品内容情境化、制品系列结构化、制作环境信息化为原则,其制作模式由课程制作方案和课程制品创作两个系统构成:前者沿着"教谁""为什么教""该教什么""该怎么教"的逻辑线索展开,后者由确定地理主题、收集课程资源、创建课程制品、课程制品应用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的课程制作为例,具体论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课程制作原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探寻微课程之"微",它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等表征的背后,还蕴含着特定的认知理据、视点差异与技术悖论。透视微课程之"课",它以学科知识点为起点,以学习者经验为依据,以经验的改造为旨归。审思微课程之"程",它以"课程要素的整全性""知识点间的系统性""微课程间的耦合性"为内在逻辑。从"微""课"与"程"三个向度加以判读,有利于建构微课程的分析框架,创新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课程开发范式。  相似文献   

15.
16.
《在线学习》2022,(1):82-84
在大变革面前,需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寻找资源制作的底层逻辑,从而明确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教学模式侧重老师的教,学习模式则侧重学生的学。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梅耶曾对学习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经验而引起的学习者的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它有三层涵义:变化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变化主要在于记忆中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或学习者的行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产生于疲劳、主观动机、药物或成熟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有的几种“整合”模式分类方法,或是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使用形式为分类标准,或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为分类依据。我们认为.首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总体定位.将“整合”模式分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学习工具“两大类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教学理念为主要分类依据.辅之以信息技术使用形式的判别标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整合”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要点清晰明确、制作精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学科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微课设计与制作,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在工具选择方面束手无策。当前流行的微课按照制作方式来划分,有录屏类、动画类、拍摄类等类型。笔者筛选了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