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是在人类学中最先明确提出,近年来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概念。在当今比较教育面临新的危机和重新定位的时刻,应当从本土语境中,地方性知识思维的启示下重新审视比较教育。地方性知识给比较教育的启示是,在研究国外的同时要关注本土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本土关怀,比较教育要突破传统的"民族一国家"研究范式,进行自己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本土化教育思想呈现出继承传统教育精华、借鉴国外先进理念、融入同时代他人理论、重视调研与实验研究及培养本土幼教师资等显著特点,它对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尊重传统教育,弘扬本土文化;从本土问题出发进行实验和取舍;培养本土师资队伍;促进蒙台梭利教育的开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鉴是比较教育自产生以来的出发点,也是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最根本特征.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应始终关注本土教育的实际需求,继续走借鉴的道路.脱离中国国情的经验输出的做法,不是比较教育发展的新出路,也不是当下中国比较教育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教育借鉴通常被视为比较教育的核心功能,这与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的历史传统有着直接的关联,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由朱利安最早倡导,后经库森、曼恩以及巴纳德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较教育非常重要的历史传统,这不仅对于比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而且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教育制度和促进各国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就应当研究教育借鉴的模型结构、重视教育借鉴的实践研究和关注教育借鉴的本土生长,只有这样,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中,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犹如一张球台的四根支柱,是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比较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比较成人教育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而兴起的,它的兴起对于研究当代外国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稳步、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借鉴。一、比较成人教育内涵界定我国成人教育范围广大,门类繁多,是大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比较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表现出“本土失语”。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对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中、美、英、法、德五国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国外教育实习具有四个特点,而我国教育实习则有三点不足。借鉴国外教育实习模式的经验,我国高师教育实习应加大教育实习时间的比重,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强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规范和完善教育实习的管理与评价,建设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以适应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表现出"本土失语"。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对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几种幼教课程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美国几种有代表性的幼教课程模式——银行街模式、海恩斯科普模式、直接教学模式,从教育对象、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师角色、评价等方面比较了它们的异同。认为每种模式都有可借鉴之处,关键是如何结合我们本土的特点、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去设计高质量的幼教课程。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论创新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课程改革遭遇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迷茫与困惑。具体表现为:外国文化土壤生发的教育理论,难以适应中国本土的现实选择;现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生成机制,不提供课改实施的支持环境;国外个人本位的教育理论主张,难以调和中国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实施条件不足,教学研究跟进不够。基于此,应该从三个方面探求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创新途径:培育和完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机制;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借鉴与创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刊载了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成为洞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一个窗口。根据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主题等,可以发现《教育杂志》中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且形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同时,其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平民教育、识字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理论、战时的社会教育、国外社会教育理论和概况等方面。《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文章,推动了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传播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我国的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在借鉴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对现代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基础上,社会教育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注重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实践,推动外来社会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强调教育期刊与社会教育研究协同,助力于社会教育研究的发展;培育社会教育研究群体,集中推动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而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变则与比较教育发展相一致。因此,积极吸收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转变那种单一移植和单纯介绍外国教育的传统比较教育学科概念,创建以理性借鉴为主导的比较教育研究分析框架,从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上来把握当代教育改革,是比较教育学科走出发展危机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比较教育学科理论问题仍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当代比较教育学研究在转变: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从关注国家教育制度转为关注学校教育方法及教育效果;从主要研究发达国家转向重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及全球性教育问题;从一味介绍外国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到同时强调各国教育的独特性及相互借鉴;从仅重视国民教育制度到关注妇女、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从仅注重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到关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及私立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视角与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种文化的视角,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问题可从如下三个主要方面来考虑:其一,如果把教育活动及其现象视作一种广义的文化,那么,比较教育首先涉及的是对中外文化持何种态度;其二,依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理解释,比较教育的文化取向应当是进化论与现象学的综合;其三,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致力于本民族的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相似文献   

16.
借鉴与吸收国外高校相关制度对推进我国当前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与探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结合笔者访问学习体会,阐述了英国的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包括入学方式、日常管理、课程学习与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对照我国现行制度,从招生制度与淘汰机制、博士论文要求、评阅与答辩等方面总结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中国比较教育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理论建设上还较薄弱,在新世纪里仍然要以研究国际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外国教育的优秀经验以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为已任;着力于本地化理论的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8.
库森是法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库森认为教育比较的目的在于“借鉴改进”,他研究外国教育体制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外国经验来解决法国的社会问题。库森重视教育比较的“实证调查”方法,他在研究过程中非常强调考察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教育比较的“因素考察”内容。库森对比较教育科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进行研究比较时组织材料所遵循的程序;二是总结了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内容;三是试图给出一种理想化的对比标准。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体现在教育比较的“理想”化标准,不够现实。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各国特色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地理、宗教等自然和社会因素对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入手,进一步剖析了形成不同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同特色的内在原因,进而对比较教育领域有关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The metaphor of scaling up is the wrong one to use for describing and prescribing educational change. Many of the strategies being employed to achieve scaling up are counter‐productive: they conceive of practitioners as delivery agents or consumers, rather than as co‐constructors of change. An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aking local innovations to scale carries the danger of turning schools into franchises and of reducing the global diversity of educational ideas. Sound educational ideas get scaled up not only (or primarily) through a linear, top‐down model that begins with a laboratory test and ends with a road show of workshops and training sessions. They also get scaled up—in the sense of disseminated and then adapted in ways that change practice—through researchers sharing with practitioners thickly described, contextualized examples of innovative practices and then inviting practitioners to decide how best to adapt these innovative practices for their loc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