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意义的实现有多种可能性,因而不同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由于译者同时又是原文的接受者,他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理论关于文本“意义”的概念,可以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较为详尽地分析译者创造性的某些制约因素。通过讨论,可以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并非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背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变奏”。  相似文献   

2.
论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洁  李强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99-101,108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介入翻译选材和原文文本的理解;作为再作者,译者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典籍英译史上,深度翻译作为一种对原文本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进行补偿的有效手段被西方译者广泛采用。然而有些西方译者的深度翻译非但无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反而破坏了原语文化的真实性。这就引发原语文化读者对译者语境建构原则的质疑。基于《孙子兵法》文化空缺英译的个案分析,深度翻译如欲达到其定义的语境效果,译者须忠实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所添加的新的语境信息须不悖于原文本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因为语际翻译的译者之阐释乃是基于原语文化阐释者的阐释之上的再阐释,只有原语文化的本地人才有资格做出第一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3,(A2):21-22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阐释中的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同时又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意义上的空白,即不确定性,它是召唤读者参与文本意义构建的基础.由此,作为译者的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必然会渗入自己的主观成分,又因为两种诗学观念和语言的差异,译语文本难以保留原有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原文空白进行无休止的填充,即过度地发挥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6.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相似文献   

9.
实用英语翻译活动是由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一系列过程,其起点和指向都是读者的接受,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理解。"读者中心论"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电影字幕,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叛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但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有得有失,一方面可能对观众的期待视野做出正确预期,达到视域融合的最佳状态,使译作更加出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电影的特殊性和审美距离的影响,不为观众所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只有既保证创造性的发挥,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其译作才能真正被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文本意义具有多元、动态特征。读者受性别年龄、文学素养等因素影响而期待视界各不相同,对于同一文本理解各有千秋,评价自然迥异。译者作为读者,其对于原文的理解与传递同样有赖于其视域,反映在翻译策略方法选择及语言表达等之上;而其对目标读者期待视域的主观推测和理想视域差异的主观判断也使得译本侧重不尽相同。文本、读者及译者三方面原因成为《暮光之城》接力版译本受到不同评价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3.
在对翻译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常忽视了其他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参考语言带来的局限性及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没有认识到大多数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的提出都受这三种背景因素的制约,结果往往被翻译标准束缚得不敢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即认识这一活动中所涉及的因素;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文本、译文读者,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译者对翻译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矛盾就会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认识在翻译活动中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再论文学翻译选词择义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选词择义的影响主要在于认知体验性和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译者通过对文本的体验产生整体意象图式,原文译文词语的相似性程度如何取决于原文译文读者各自的整体意象图式是否对等;译者选词择义的主要依据是语义家族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只有通过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整体意象图式的相比较才能体现它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实用文体从其文本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基本可归于纽马克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范畴,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其"以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文体的翻译策略应以突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归化翻译为主,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和读者效应,译者完全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注释、调整、删减、甚至可酌情大胆改写。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8.
杨磊 《考试周刊》2009,(8):115-116
本文认为英语广告的汉译实质是语际间对广告原文的明示推理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负责两个推理过程:首先在原文语境中对广告主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并做出正确的理解:其次是通过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而后将广告原文转化为目的语文本。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如可以灵活地选择创新性删译、创新性扩译和创新性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译者隐形体现了现当代主流翻译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成功的名著译作中,译者必然是隐形的。译者隐形的成功名著新译更加“与时俱进”,因为译者隐形于幕后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原文读者通过原语阅读原文,这样的译文因而更加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丈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