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贬谪以后文学创作的自觉使柳宗元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认为创作主体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二是读百家书,旁推交通。三是感激愤悱,伸以歌咏。可以说柳宗元对创作主体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这些论说不仅对当时的古文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灌注了新鲜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弥足珍贵的一份理论遗产,确实值得后人珍惜。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给亲近友人的书信中说到他被贬后的生活困难、百病缠身、孤独苦闷、失望;说到他对罪状的反思,实际是对诬陷者的揭露与斥责.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不是某种抽象的演绎,而是要受各种复杂的心理机制的制约。柳宗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密文标准,以及作者本人在宦途上屡遭贬弃的坎坷经历,无疑会对柳宗元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柳氏的创作实际,具体考察了作品与作家创作心态及其他方面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视角,力图对柳氏的诗文创作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的后五年,为“河西”阶段。在此期间,面对闲职与薄酬、挚友与末学以及灵山和秀水,他并未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其心路历程和所作所为,足以用“无愧”二字来进行概括,但在无愧之内亦隐含着无奈。永州山水给了他许许多多的灵感和启迪,成就了一代文豪;而永州山水也有赖于柳宗元才闻名于天下,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唐代士人因旅寓生活的频繁,其客寓意识亦更为浓烈。柳宗元也不例外,但其客寓意识的表达又有着独特之处。对长安的思念除包含有渴望归乡之意,也含有再回朝廷有所作为之盼。他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负罪窜伏\"的\"囚徒\",一个暂居于此的客居者,并且有意在心里拉开与贬地的距离,用异乡之眼去看待贬地之风俗,这种心态也导致其孤寂情绪的强化。诗中难以融入贬地的情绪表达,实际上是其客寓意识更强烈的迸发。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柳州创作了10余首寄赠诗,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心态,即对柳州地域的痛苦心境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些诗歌是正确认识柳宗元在贬谪柳州之后的特殊心境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在眨居柳州的晚期生活中,以诗歌形式抒发生命同论的深哀巨痛和对命运进行抗争的杂死未悔的追求精神。诗人源于人生感恨的激切孤直又幽独寂寞的性格导致诗人晚期衰伤、忧怨又不甘沉沦的复杂的创作心态,这种心态形成他晚期诗写物抒情,含痛楚于悲怆,寓戚戚于浩浩的独特的悲剧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是中唐文坛上非常富有创新意识的一位奇才。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上的创新,使他作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能不断地创造出文学奇迹。文体上的创新,使他的山水游记、寓言小品和人物传记体裁出现突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意象上的创新,使读者品尝了更多的意蕴丰富隽永、艺术精湛高超的美文。确立柳宗元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还是他那无人能及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塑造了柳宗元,也成就了柳宗元。  相似文献   

9.
在柳宗元的传记、游记、寓言等三类散文中,都蕴含着的侠的意识,通过具有侠的意义的人和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具有正面意义的侠意识,也通过寓言表达了作者对侠的消极方面的警示。柳宗元对司马迁以来的侠的观念作了道德化、伦理化、政治化的选择和提升,他和许多唐代文人的共同努力,使中国侠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文化对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对主体意识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儒家文化中“学无止境”、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思想,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生成,道家文化中对神灵的否定及“贵身”的思想,凸现出个体生命意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中庸之道思想,抑制了主体意识的生成,而道家文化推崇“地为”、“柔弱不争”等思想,阻遏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被贬谪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咏竹诗及其他咏花、咏树、咏药的咏物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其遭贬谪的苦闷和失意及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并能进一步探究其贬谪心态与咏物诗之密切关系。柳宗元的咏物诗不仅渊源于其贬谪心态,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其贬谪心态,尤其是具有独特地理和深厚历史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2.
沁水县西文兴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革新家和一代文学宗师柳宗元同宗后裔隐居地。柳民氏居是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柳宗元文化在柳氏民居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特征,并揭示出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大历、贞元山水诗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唐代诗歌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柳州地方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柳宗元文化资源可以采用仿古场景体验、历史故事展演、文化符号凝练和多样元素整合等方式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推陈与出新、故事与情感、符号与产权、合纵连横与集团发展、政府支持与市场导向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以其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想象,通过作品将其展现出来。他既表现了自己对于文化传统的承袭,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文化想象将他对现实与传统的理解形象化。  相似文献   

16.
渔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相当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柳宗元的两首著名的渔翁诗正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或儒或道、时儒时道的渔翁形象,而这种由儒渐道的形象变化与柳宗元坎坷的人生际遇与政治理想的失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在柳州四年为柳州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柳侯祠在历代柳州官员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代文人对柳宗元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留下了许多吟咏的诗篇。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公元793年的进士,仕宦经历大体相似,政治观点,哲学观点相通,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患难与共的生死友谊,这睦都反映在他们的诗酬唱之中。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晋问》,既是一篇规模宏大的文学创作,也是结构完整的哲学、政治论著。其中,\"民利\"观点,是强调物质为人民所用;而人民与统治者平等地分享物质,又是柳宗元\"民先君后\"观点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