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篇带表扬性质的典型人物报道真像网友评价的那样“肉麻”吗?它真是因为“肉麻”而遭遇“封杀”?为何这篇让作本人非常感动的报道,却感动不了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楚天都市报尝试主流化转型探索,特别是把创新主题报道作为转型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视角,不断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接连推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平民人物群像,感动全国。其中,“暴走妈妈”、“10·24”长江大学英雄救人群体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信义兄弟”人选“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反映“10·24”长江大学英雄救人群体的系列报道《大学生结梯救人》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楚天都市报的探索被国内新闻界专家、学者誉为“楚天都市报现象”。  相似文献   

3.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一直是以“匕首”和“刀枪”的形象感动于受众,然而从这种报道式样的本体内涵上来讲,“文化视野”的打开与强调还是一个少被业内人士议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张严平 《新闻三昧》2005,(11):47-48
电话里接到任务,采访杨业功。当我得知他是第二炮兵某基地的原司令员时,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很大的“谜”:一位导弹部队的将军,距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的遥远和陌生,他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6.
李兰娟在央视新闻“遇见你”的人物特写中被称为“连轴转”的老太太——这位已经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战“疫”的最前线经常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被同行称为“中国脊梁”的李兰娟,成为继钟南山之后又一位感动中国的院士级人物。宅在家里刷朋友圈的日子里,我很好奇这位女院士的身世。相关的报道中,这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7.
"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正面人物报道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感动中国”的成功在于其顺应报道环境的变化,回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对正面人物报道进行理念创新。本文试结合近几年正面人物报道——“感动中国”节目的概况,分析其理念上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8.
2月5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盛大举行,济南军区某部铁军战士、邓州籍士官武文斌当选“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武文斌以其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再次令全国亿万观众感动。  相似文献   

9.
刘晨 《青年记者》2004,(5):31-31
在部队实习期间,听一位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某部报道组一位新闻干事,在审读下级报道人员采写的9名干部战士捐款,为驻地一户遭火灾的村民修缮房子的稿件时,觉得稿件结尾“村民×××接过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句不够劲儿,便大笔一挥,当即改为“×××热泪盈眶地说:‘你们真是雷锋式的好战士啊!’”稿  相似文献   

10.
岳璐 《青年记者》2007,(12):103-104
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感动中国》在娱乐偶像当道的今天,推出一批张扬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人物,无疑对社会的价值取向起着正面的示范作用,《感动中国》在典型人物的报道方面所作的创新值得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淡化了的典型报道——以“感动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 《声屏世界》2007,(4):29-30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2006年,“感动中国”已经评选了四届,一共有41名个人和3个团体获此殊荣。在颁奖晚会上,无论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台下的观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次又一次为候选人流下了眼泪。然而,“感动中国”何以让中国感动?是否是典型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3.
王时春 《军事记者》2002,(11):43-44
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是这时报纸上的主角。陇海前线自卫反作战之后,报纸以“响应刘司令员号召,发扬英勇果敢的战斗作风!”为通栏标题,宣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英雄单位。定陶战役结束后,连续刊出了“大杨湖歼灭战”专页。“龙凤之战”以后,发表了大军区“嘉奖张凤集一百八十个勇士”的通令,连续两期以“龙凤之战的英雄们”为题,公布了四百三十七位英雄的名单,尤其是突出宣传了七纵第五十八团团长吴忠和六十二团参谋长张兴臣率部坚守张凤集阵地的英勇事迹,发表了吴忠团长的木刻像(画家张平绘,印刷厂刻字工人孙家行刻),并连续几期…  相似文献   

14.
2004年7月11日上午,一个自称为“南湖居士”的人在网上发了一道《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一篇普通、熟悉、并不新鲜的文章却有257000次的点击率。这篇帖子里的主人公就是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1999级的学生,山东聊城人。他在从事家教时偶然读到一篇《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促使他2002年暑假来到至今不通水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非常贫困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一个叫狗吊岩的岩洞小学支教……徐本禹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举动,感动了别人感动了中国甚至感动了世界。徐本禹穷大学生的身份与“感动中国”之间的巨大反差,讲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为仁行善并不一定是富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行善方式或有不同,行善能力或有大小,然而善举背后那颗贮满“爱”的心一样伟大。徐本禹还给当代中国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拥有爱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爱心的催化剂。徐本禹的事迹借助“感动中国”被放大,起到的正是爱心催化荆的作用。爱具有传染性,爱可以“感动”人,爱本身也可以被“感动”。徐本禹“感动中国”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期待更多的爱被“感动”。为此.本刊特约请徐本禹支教所在地的贵州毕节日报社和其家乡的山东聊城日报社撰文,讲述他们对新闻人物的宣传以及他们与主人公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读者论坛     
翻开2004年10月21日《新民晚报》,看到不少根据报料人提供线索采写的新闻,如“气枪打人”、“车撞小店”、“两学生遭殴打”等等,一般看了标题就不细看内容了,因为知道生活中确实有这类事,报道多了也不稀奇了。但同样是根据读者来信采写的《九旬老翁清扫楼道20余年》,却使我眼睛一亮,仔细看了内容,深为这位老汉古道热肠、善做好事而感动。一位九旬老翁坚持20余年如一日扫楼道,应该说是不容易的。文中这位老汉犹如我们的邻居老伯既普通又实在,难的就是这种善心善意、持之以恒,还用去了80把扫帚、20只畚箕,且完全是自费。其实,社会上这种默默…  相似文献   

16.
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曾经被“典型”感动过,被高尚激励过,有着改天换地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越穷越革命”的观念让位于“一切向钱看”后,好多人放弃了崇高追求,改当小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挣钱,“为自己而活”。高大、高尚、崇高的东西对于他们,犹如小说里的情节——离自己太远了。于是,学雷锋时,身心感动的少了,走走形式的多了;缅怀先烈时,刻骨铭心的少了,变相旅游的多了;不少人甚至对典型有了“另类”看法,不仅不为典型所感动,有的还对某些典型持怀疑态度——社会,似乎走进了一个“非典型时代”。在这种大气候下,典型报道怎么搞?尤其对于以“吸引眼球”为追求的都市报而言,此类报道似乎更难摆弄。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中央电视台“感动人物2009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正在红火的进行网络票选。由“感动中国”推委会推选出的30个候选名单中,为子割肝的“暴走妈妈”陈玉蓉,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三个大学生何东旭、陈及时、方招,因公牺牲的安徽小岗村书记沈浩等精神模范正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网上投票正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8.
人们可能觉得奇怪,“丑”是“丑”,“美”就是“美”,“丑”的东西怎么可能变成“美”的东西呢?其实也不奇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早就指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观看演出时,舞台上正剧之外插上一出丑剧,“小丑”那滑稽可笑的脸谱,幽默风趣的语言,憨态可掬的形体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本轮值班,3月24日-30日,好几件事令我惊喜感动。 第一件:3月26日,晚上组稿时,看到新华社要闻目录——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出席全国党校校长会议全体代表,600字。我一怔,不会这么短吧,会不会“6”前漏录了“1”?稍顷,电视稿到,一点字,连标点648字,真不长(见《新华日报》27日头版头条)。我纳闷,报道总书记、国家主席重要活动的新闻,竟可以写得这么短?  相似文献   

20.
提到宋志永和“唐山十三义士”,凡关注新闻的人们都知晓。2008年。来自唐山玉田的普通农民宋志永带领12名乡亲自费到南方抗冰雪,随后又赴四川灾区抗震救援,充分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精神。他们的事迹被媒体纷纷报道后,感动了全国人民,成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一时间,“宋志永精神”被广为传颂,宋志永本人也由此赢得一连串的荣誉。但笔者在前不久与宋志永的一次谈话中得知,“名人”的生活为他带来不少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