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保全 《山东教育》2003,(21):48-50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切科学的发现都是源于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对已知问题产生疑问。著名的教育家、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地发现事物和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  相似文献   

2.
龙向金 《贵州教育》2010,(17):37-38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物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戴广 《考试周刊》2011,(23):183-184
人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体现在提出问题和找到疑问上,一切的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疑问。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地发现事物和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真正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能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在体验平台上感悟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科学是需要体验的 ,科学探究能力并不是教会的 ,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类比、迁移而逐步形成的 ;科学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属于被传授者 ,那种象征智慧和力量的知识是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内化才能逐步生成的。面对科学新课程 ,我们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体验平台上感悟科学。一、构筑感悟科学的体验平台在“体验学习”思想下 ,教师要用心去钻研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设计学生可能的学习方式 ,拟出多种不确定的教学思路 ,将学习转化为一种探索实践活动 ,精心构筑科学体验平台。例如“力”是最…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活动之一,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的过程。在体验中去学习,去感受,去提高能力。著名物理学象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她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捕捉各种信息,产生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等等,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通常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学习不是靠教师一味地传授,教师应多营造诸如生活体验、辩论探讨、交流活动等情境模式,建构体悟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基础上不断碰撞,不断深化认识。如此,学生在课上所学就不再停留在表象阶段,真正实现融会贯通,提升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离不开思考与质疑。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著名物理教育家韦斯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科学史上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创造发明,都离不开问题与创新。而物理教学与21世纪的科学发展相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成效,而且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乐理知识,而是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产生一些研究的欲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着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评价,在课堂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相互信任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热情的期待,积极的引导学生共同创设审美情景,不断通过多种形式激励、评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参与,才是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途径.  相似文献   

9.
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要求,必须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他们传授科学知识,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科学新课标强调要把科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可以让学生只学会书本的知识,而不会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堂应该是连接书本和生活的桥梁,而不是隔绝生活的孤岛。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科学课的流程,不要在讲授的时候让科学脱离现实,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探究材料的生活化,研究的生活化,作业的生活化,只有以生活为基石,才能让科学这栋大楼拔地而起。  相似文献   

11.
1970年我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涯,在多年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 一、物理教师的使命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真理,继承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原始人类靠创意生存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远,但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创意,也不过是半个世纪的事,我们新加坡人,谈创意还不到两年。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既有的知识很快就变得过时,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且什么问题要在什么时候出现很难预料。在我们的处境中,创意思考的能力非常有用,非常重要。创意教学不是为了时髦,而是帮助下一代做好应急、  相似文献   

13.
张璇 《甘肃教育》2014,(24):47-47
正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主要包括个体对情绪的感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满足于单纯教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不使知识和技能教学同培养信念、意志、感情等教育相结合,便不是成功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先进的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在培养学生情商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语文教师应充分  相似文献   

14.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未来学习强调的不是认知内容的获得,而是认知以外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与需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唯有让学生真正  相似文献   

15.
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许多物理现象、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等缺乏认识和体验是造成学习物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回想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负担较轻,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自己的活动,做玩具、做模型、钓鱼、参观机械设备、做游戏甚至上房、爬树等,在嬉戏玩耍中他们了解了许多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获取了宝贵的感性体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受益匪浅.今天的学生由于各种学习负担太重,他们正在失去这些乐趣,失去这些体验.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  相似文献   

16.
林敏 《四川教育》2005,(6):44-44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在促进学生的“内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张瑜 《考试周刊》2013,(66):125-125
<正>《新课标》指出: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笔者以3B Unit5 How old are you?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一、教前思考: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及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活用教材。本单元的话题是询问年龄,主要涉及句型:  相似文献   

18.
史运伟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9-50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学生语言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是通过实际参与教学活动和自己的积极思维体验获得。本文探讨了如何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即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活动性和体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