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
辗转九年,贾樟柯的电影重返内陆荧屏,与前一部上映的影片《三峡好人》相比,《山河故人》在时间、空间以及人物的处理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对故乡情的追忆以及人物环境的记录上,却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美学风格。《山河故人》将个体生命经验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长河,历经岁月洗礼后,又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我们观察中国的角度对观众是陌生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樟柯首部公映影片《世界》将于11月面市。10年走来,终摘掉“地下”标签的贾樟柯将如何面对艺术、官方、市场“一仆三主”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笔者试图将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运用到影片的分析中来,以期实现对影片文化内涵系统条理、具体地解读。并选取了由贾樟柯监制、青年导演韩杰执导的超现实主义影片《hello,树先生》作为实例进行符号学的解读。从归纳片中主人公形象的符号化造型出发,对外延和内涵的能指与所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影片批评手法与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将叙事的焦点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道德危机与伦理失序,影片借助主人公巧巧与郭斌的爱情故事糅合了多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这种叙事形式一方面突出了女性角色巧巧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隐隐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状况与时代的思考。本文借助对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的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了"新女性"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都市影像纵横的影坛,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在银幕中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逐梦之地.贾樟柯的电影始终将目光放在小城之中,在电影中呈现小城的发展和小城人的遭遇.影片中根据小城独特的表现形象和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作品体系.文章从贾樟柯电影中的小城形象出发,阐释小城之中个体的"离开"与"回归",以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和李樯的影片都表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在文本的叙述层面,都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来表现主题,除此之外,他们的文本叙事都采用了人物群像的叙述结构,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比、象征和省略等表现手法。本文选择其中的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静  代慧 《采.写.编》2021,(4):160-162
贾樟柯对于中国先锋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电影几乎没有宏大的叙事和豪华制作,但是却总是能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他既不粉饰生活也不谄媚市场,而是不断从独特的视角,在电影中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知到的世界,并不断探索电影观照生活的新的可能性。他导演的《任逍遥》(2002)、《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三部影片虽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却都隐含了贾樟柯不同时期对自由的不同认知与理解,也表现了他追寻自由的执著与困惑。  相似文献   

9.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艺术实践是对影像艺术的不断探索与考究所形成的,与此同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从张元的"即兴创作"《北京杂种》,到娄烨的"个性化叙事"《周末情人》,再到贾樟柯的"臆造的纪实影片"《小武》,第六代导演从注重现实题材,到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影片的信息,以及画面的运动、色彩、光线、声音等影像.为了迎合大众的观影口味并且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效果,本文从审美理念、影片风格、文化觉醒三方面对第六代导演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我国目前处在阶层分化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广泛的关注。贾樟柯运用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掌握媒介资源的精英群体,更应怀有人文主义情怀,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宋德松 《新闻传播》2023,(15):106-108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影片以18个章节,通过四代作家:马烽(其女儿代述)、贾平凹、余华、梁鸿,来讲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记忆。影片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文学家眼中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从文学、历史、影像三者的相互交织的多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文学、历史、影像三者交融成趣,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从对《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分析与解构出发,探讨文学、历史、影像三者的关系,从而探索纪录片文学、历史与影像交织的创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这也许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接近官方的电影”。7月2习,贾导新作、借由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由上影厂投资拍摄的影片《海上传奇》正式在全国公映,高调挺进暑期档。影片由18位传奇人物的口述组成,画家陈丹青坐在一个改造工地上,讲述已经消失了的弄堂生活,旧上海“味精大王”张逸云的孙子张原孙在咖啡厅里唱着英文爵士歌,回忆自己的“富二代”父亲。  相似文献   

13.
<东>作为贾樟柯近年的"艺术家系列"电影之一,用绘画和影像语言交织构筑了一幅现代风险社会中的东方影像.本文追溯"盲人寓言"的艺术母题,分析影片中的"身体"文本意涵以及绘画与电影的异质同构关系,试图揭示艺术家面对当下个体生存状态之悲悯与立场.  相似文献   

14.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周迪 《今传媒》2013,(1):92-93
贾樟柯的电影在欧洲获得了空前的荣誉,这与其电影中所遵循的现实主义理念和关注边缘人群生存状况的社会责任感优者紧密的联系,另外欧洲电影的传统也为贾樟柯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平台,本文对贾樟柯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欧洲电影观众的观影传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前年9月某个寒冷的秋夜,我有幸在北京一家露天汽车电影院看了贾樟柯《站台》的首映。由于放映条件实在恶劣,不仅画质很差,影片也没做好中文字幕,只好由贾导演蹲在银幕下,在寒风中亲自将全片的运城方言同声译成普通话。当时看得稀里糊涂,第二天一觉  相似文献   

17.
孙韵 《东南传播》2010,(7):117-118
《世界》是贾樟柯电影历程中的转折之作。一方面,《世界》的公映和叙事空间的转变,使贾樟柯的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如既往地探讨小城镇青年的精神迷失,又使其继承了贾樟柯此前的精神资源,从而以承上启下的姿态联系着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通讯》2013,(6):64-64
贾樟柯出征戛纳,最终得到最佳编剧奖。贾樟柯面对媒体采访,直言“在戛纳找到了知音”。而此前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导演大赞“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电影的力量很强”。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他的电影保持着纪实风格,关注社会最普通的人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生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升华主题.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敏锐的社会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变迁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本文从贾樟柯的故乡情结以及贾樟柯的电影纪实美学这两个方面论述,浅析贾樟柯电影中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