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建国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西南民族地区在土地改革中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培养提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推行统一战线工作、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从而使西南民族地区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新型的民族关系开始形成,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湘西歌谣在湘西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中表现;语文课程价值中的表现;语文课堂教学发展价值中的表现。这些表现对湘西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扩大、丰富语文活动课资源、表现新的语文活动课程观。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使文化遗产能在当下社会中传承下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然而在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当下的中报制因政府经济因素为主导、主观干预性强的特点很难对于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好的保护。因此,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可以从濒危性、原生性、情境性这三个原则上进行认定,以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使文化遗产能在当下社会中传承下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然而在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当下的中报制因政府经济因素为主导、主观干预性强的特点很难对于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好的保护。因此,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可以从濒危性、原生性、情境性这三个原则上进行认定,以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内容出现明显的现代化趋势,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蓬勃兴起和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这促进了湘西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时期,锦屏县林业甚是发达,山林、耕地买卖十分频繁,但其土地集中程度并不高,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与汉族地区相比,苗、侗民族地区耕地集中程度较低;与耕地占有情况相比,虽山多田少,但山林集中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湘西民族地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调研分析,肯定了湘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要素——以湘西民族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湘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须把握几个基本要素,并进行科学定位。这就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思想观念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投入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的核心:服务内容创新;文化创新的关键:运行方式创新;文化创新的保障:绩效评估创新。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的依靠力量,即工人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部分是文盲,这无疑成为国家建设的阻力。为此,工农速成中学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种尝试性措施孕育而生。工农速成中学建设的思想整合了苏联经验、边区模式和民国教育三种教育模式,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0.
加快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能源压力、解决能源供求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途径.我国先后确立一系列加快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和规划,特别是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水电资源富集的西部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势必将发展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极大地拉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湘西地区旅游演艺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公司投资。但总体来说,融资模式还不够成熟和多元化,不能和地方发展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初期,资金来源不足或不及时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对大湘西地区民族演艺产业融资状况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促进大湘西地区旅游演艺产业融资的方式,并提出适合大湘西地区发展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摸清湘西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在信度、效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调查问卷,选取怀化市为研究标本,对其中四个比较典型的县进行了广泛的走访和问卷调查。运用对比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平均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湘西地区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教育培训效果不够理想,这种现状是由培训体制机制、群众自身、农村科...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湘西地方军政人物民族意识明显增强。他们通过组训民众、组建专门的宣传机构、充分利用民众教育馆、组织欢送壮丁和召开抗战追悼会等活动开展抗战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与旅游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整理并开发和平文化资源,具有人文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功效。目前,大湘西地区和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已现良好局面,但也有不足。因此,多方联动、科学整合,以及从"道"、"法"、"术"的层面实施深度开发,不仅对实现大湘西地区和平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且会对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省沦陷区的部分中等教育学校迁往湘西,成立国立安徽第一中学,即后来的国立八中。为厘清抗战时期安徽省当局为维持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以安徽沦陷区教育内迁湘西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通过文献法研究国立八中的办学历程。该校在艰难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教育特点,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等。此外,该校为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特色小镇的创建将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和城乡化统筹发展提供新动力。湘西边城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产镇融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模式,形成可参考、可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构建和谐校园和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将增进各民族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中共面临着双重任务:分配土地和发动群众。战争的外部环境使后一种任务尤其重要。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中共强调了其放手、撑腰,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一面,使群众在经济上翻身的同时得以政治上翻心。在实践中,这一导向使土改蒙上了暴力色彩。中共最终通过复查、纠偏以及贯彻全面的群众路线得以将土改从一定程度上拉回正轨。群众路线在践行中的偏向几乎不可避免,但其所引发的群体心理及其不良后果,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湘西地区的发展,与湘西人口迁移的历史紧密相关。人口迁移改变了湘西地区的人口结构,强化了湘西地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少数民族的文物、石碑、族谱及各类古籍文献不同程度地映射了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历史轨迹,也展现了各民族交往融合的客观事实,是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物证。人口迁移促进了湘西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加快了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